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擘畫文旅融合發展新藍圖,吹響“推進文旅融合發展”的號角,阿壩州公安局堅決響應省委部署,在州委領導下,在全州公安機關持續深化“旅游警務”創新實踐。九寨溝縣公安局作為重要實踐者,通過優化勤務機制、升級智慧服務、強化警景聯動等舉措,深化“旅游警務”成效近日獲《四川法治報》專題報道。本期推文全文轉載該報道,展現阿壩公安如何以精細化服務守護“詩與遠方”,為文旅融合發展筑牢平安基石的生動實踐。
全文如下:
錦繡天府·安逸四川 3.3萬名游客考驗下的九寨溝平安“警”色
清晨8點的九寨溝長海景區,海拔3000米的晨曦中,九寨溝縣公安局諾日朗派出所民警方凱已經開始了巡山。腰間別著的執法記錄儀不時閃爍,記錄著這片世界自然遺產地的每一個平安瞬間。同一時刻,20公里外的景區指揮中心大屏上,上百個執勤警力的實時位置正以綠色光點的形式躍動——這是7月17日,暑假期間,3.3萬名游客涌入時的九寨溝公安“作戰圖”。
當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吹響“推進文旅融合發展”的號角時,在九寨溝的青山碧水間,一場關于平安與服務的“雙向奔赴”正在上演。
“路上最暖遮陽傘”:一場與高溫賽跑的疏導戰
“前方一公里就是停車場,有空位,可以前往停車。”7月17日,清晨8點的九寨溝景區入口,交警高畢貴的制服早已被汗水浸透,他正與志愿者配合著智慧交通屏的實時路況播報,引導車流緩緩前行。“日均站立10小時,每人要處理上百次問詢”,這樣的工作強度下,執勤民輔警在各個臨時執勤點織就了一張動態疏導網。
今年五一假期次日,4.1萬名游客涌入九寨溝景區,1.6萬臺車輛在盤山公路上蜿蜒成流動的星河。面對高溫與客流疊加的“壓力測試”,九寨溝縣公安局用450名警力的晝夜堅守,交出了一份“零滯留”“零事故”的平安答卷。這背后,是四川公安以“智慧警務”賦能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智慧交通系統實時分析車流數據,我們的警力就像‘活體導航’精準投放。”九寨溝縣公安局九寨溝公安分局政委馬怡姝介紹道,通過“分段引流+無人機巡查”,景區周邊道路通行效率提升30%。五一期間,民警累計處置車輛故障、游客中暑等突發情況217起,被網友稱為“路上最暖遮陽傘”。
從“人海戰術”到“智慧熱力圖”:分類響應機制守護游客"詩與遠方"
“一副墨鏡的漂流記,折射出一座旅游城市的溫度。”游客陳先生感慨地說道。
7月14日的九寨溝景區碧水疊翠,游人如織。來自成都的陳先生與妻子沉醉于絕美風光時,卻不知一份承載愛意的禮物正悄然遺失——妻子佩戴有特殊紀念意義的定制墨鏡不慎掉落。這副墨鏡是陳先生為倆人結婚紀念日精心挑選的禮物,背后刻有兩人名字縮寫。發現墨鏡丟失后,夫妻倆焦急萬分,當日下午抱著最后希望走進九寨溝公安分局諾日朗派出所。
面對單日超三萬游客的龐大人流,尋找一副墨鏡的難度可想而知。“監控顯示墨鏡在觀光車換乘點被后續游客拾走。”值班民警帥長亮回憶說。派出所立即啟動“重要物品尋回預案”:一組民警調取沿線監控探頭的錄像,另一組沿游客游覽棧道實地走訪。經過3小時縝密排查,終于鎖定拾獲者。當民警連夜聯系上對方時,這位游客正打算次日離開九寨溝,聽聞墨鏡背后的故事后當即表示配合歸還。
"這不是簡單的失物招領,而是一份值得珍視的情感寄托。"諾日朗派出所所長劉浩告訴記者,像陳先生這樣意義重大的尋物請求,會投入力量迅速跟進。而對于一般失物,民警則采取更靈活的方式:建議游客繼續行程,一旦找到便立即通知,或通過快遞寄送,避免耽誤游客寶貴的游覽時間。據悉,僅近期,該所已高效處置游客求助數十起,挽回經濟損失數萬元。
2024年初,在阿壩州公安局、九寨溝縣公安局的指導下,九寨溝公安分局經過集思廣益和深入探索,“警景融合”警務模式應運而生。在警力有限的情況下,通過大數據開源和智能化科技應用,完善警務工作機制措施,在景區重要景點增設警務室,在景區內外任務路段增設交通崗亭,主動將警務工作融入政府主導型旅游發展戰略布局中;通過警地聯動、警務前移、主動預防,建立起集治安巡邏防控、處置報警求助、調處矛盾糾紛、解答游客咨詢等職能于一體的“旅游警務”工作體系,筑牢警務陣地、延伸服務觸角,讓廣大游客安心縱情山水。
一副墨鏡的"完璧歸趙",折射出基層治理的精度與溫度。在日均步數超3萬的巡邏路上,在分析監控到凌晨的電腦屏前,民警用“繡花功夫”守護著游客的“詩與遠方”。正如一位游客在留言簿上所寫:“這里最美的不僅是山水,更是山水間跳動的那顆為民初心。”
從"執法者"到"溝通者":一場持續五年的語言提升
“Can I help you?(我能幫助你嗎?)”7月17日下午,在九寨溝景區五彩池畔,帥長亮用流利的英語為一位外籍游客指路。這樣的場景,如今在九寨溝已成為常態。自2020年起,九寨溝公安分局啟動“語言能力提升計劃”,通過普通話與英語的雙軌培訓,讓執法語言從“規范”走向“溫暖”,為這片世界自然遺產地增添了一道獨特的人文風景線。
時間回到2020年7月,九寨溝公安分局會議室里,一堂特殊的培訓課正在舉行。英語老師指著投影上的英文句子,逐字糾正民警的發音。這場變革源于一個現實需求:隨著九寨溝入選世界自然遺產,外籍游客逐年增長,而民警常因語言障礙面臨“比劃執法”的尷尬。為此,分局制定“三步走”計劃——先攻克普通話發音難關,再突破基礎英語交流,最終實現涉旅服務的專業化。民警們晨讀英語、午練普通話,微信群里的“每日一句”打卡堅持了一天又一天。交警大隊更創新“手勢+雙語”執勤模式,將英語指令融入標準化指揮動作。
從“講清楚”到“聽得懂”,從“管得住”到“服務好”,九寨溝公安的語言升級詮釋了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內涵。當民警們用多語言說出“Welcome to Jiuzhaigou(歡迎到九寨溝)”時,傳遞的不僅是一句問候,更是一座城市對外開放的文明姿態。
“警察藍”托舉“生態綠”:一場守護世遺的持久戰
“游客看到的五彩池,是幾萬年才形成的生態奇跡,我們必須像保護眼睛一樣守護它。”輔警德曾多吉的巡邏包里,總裝著《九寨溝自然保護區條例》宣傳冊。今年上半年,九寨溝縣公安局成功破獲了全州首例非法采挖出售野生蘭草案件,涉案的5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九寨溝縣法院依法追究責任。
“一次,一只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羚牛在長海景區附近覓食時,一條腿被圍欄鐵絲套住受傷。”劉浩回憶道,派出所民警就地遠程視頻連線九寨溝縣野生動物救助站工作人員尋求幫助,并按對方指導,對羚牛實施麻藥注射,取出鐵絲、包扎好傷口后,將其放歸大自然。
這種守護已沉淀為制度創新。結合工作實際和景區特點,九寨溝公安分局提出“五個提升”工作標準,相繼出臺《護航神奇九寨、爭創一流警隊實施方案》《深耕“旅游景事”、善治“旅游警事”“1+3+7”工作體系》等機制方案,為世界生態旅游目的地建設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從一域看全局:文旅融合的平安密碼
九寨溝的實踐恰是四川公安守護平安文旅的縮影。隨著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提出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做大做強文化旅游業,全省公安機關同步實施“平安文旅”工程:樂山警方在樂山大佛景區推動管委會增設高清監控480路,建成重點人員風險防控預警系統和電子圍欄熱點采集系統;廣漢警方在三星堆博物館內外及文物挖掘遺址區實施360度24小時天眼守護;阿壩警方結合現代科學技術,以“智慧、聯動、高效”為支撐點,構建起全方位智能警務體系,為平安旅游增添了新體驗和新活力……
在九寨溝珍珠灘瀑布的彩虹里,在藏族阿媽遞來的酥油茶中,藏著最溫暖的“警民共治”的溫度。當科技賦能與傳統堅守在這里完美融合,九寨溝公安給出的不僅是“零事故”的答卷,更是一套可復制的“平安文旅”四川方案,“平安”已成為這塊世界級旅游金字招牌最厚重的底色。
信息來源|政治部新聞宣傳處
編輯|田朝婷
審核|澤旺世杰
投稿郵箱|361899653@qq.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