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廣西頻道
周理,一名懷揣“同人民一起奮斗,同人民一起前進,同人民一起夢想”的選調生,自2017年踏入廣西基層以來,便以堅定的步伐和滿腔的熱情,書寫著一段段扎根鄉土、助力鄉村蛻變的動人故事。從古棠村的初步探索,到隆明村的深度實踐,他見證了鄉土里一個個“第一”的誕生。
絕壁鑿“天路”:博士書記的破荒之戰?
2017年,武漢大學博士周理做了一個讓許多人意外的決定——放棄大城市的優渥條件,來到廣西成為一名選調生,后來他主動申請到馬山縣古寨瑤族鄉古棠村擔任第一書記。
初到古棠村,眼前的景象讓他心頭一震:陡峭的喀斯特地貌,村民們在“九分石頭一分地”的夾縫中艱難求生。村里沒有像樣的產業,特別是琴榜屯道路艱難。“那時候,古棠村琴榜屯村民去鎮上賣點山貨,得背著竹簍翻山越嶺,來回一趟大半天就沒了。”周理回憶道。
但這位“博士書記”沒有退縮。他帶著村民發揚“愚公精神”,帶領村民自籌資金、無償投工投勞,在近千米高的絕壁上開辟出琴榜山“千步石梯”,并最終爭取到自治區民宗委的支持,將“天路”修建成寬闊的產業道路,極大改善了這兒對外聯絡的交通條件。
周理(后排左五)和琴榜村的孩子們在村里剛修建的足球場合影。
路通了,產業也跟著活了。在周理的帶領下,古棠村不僅成功打造了馬山縣第一個生態污水處理示范項目和第一個鄉村足球場,還修建了古棠村小學多功能教學樓、秸稈加工廠和“琴榜山”特色農產品。他敏銳地抓住了直播帶貨的風口,讓深山里的土特產通過網絡飛向全國。此外,他還開發鄉村文旅項目,打造網紅四季花海,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使琴榜屯入選第三批“廣西民族特色村寨”,古棠村168戶脫貧戶984人人均年純收入也突破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20萬元。
從“空殼”到“百萬”:石縫里種出的致富奇跡
在古棠村取得顯著成績后,周理并未停下腳步。2023年他轉戰河池革命老區,掛點幫扶聯系東蘭縣金谷鄉隆明村,繼續他的富民之路。這個藏在群山褶皺里的小村莊,正面臨著和古棠村相似的困境——村民們守著“九分石頭一分地”的日子苦熬。
村支書班慧至今記得初見周理的情景。那天他正埋頭整理低保材料,忽然聽見一個清朗的聲音:“黨支書在嗎?”抬頭一看,一個年輕人站在門口,黑色褲腳還沾著山路上的泥。“這就是縣里新派來的掛點幫扶聯系的干部?”班慧心里直打鼓,沒想到這個看似文靜的“書生”,經過多次深入調研后就撂狠話:“如果大家真心想干事,我們就不顧一切立軍令狀,同生共死共奮進,讓隆明村從空殼村變成‘百萬村’!”
周理明白,要喚醒這片沉睡的山野,得先點燃村民心里的火苗。于是,他帶著鄉鎮基層干部、村“兩委”成員和村民代表們走出大山,去看看別人如何在石縫里種出希望的花朵。回來后,他組織大家圍坐一堂,共同商討發展大計,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周理的小本本上記滿了鄉親們的想法。
為了實現大家的夢想,周理毫無保留地“種”進了這片山野,一有空就帶著基層干群鉆山溝、測田地、啃規劃。他還積極對接武漢大學的智囊團,引入前沿理念和專家支持,同時協調自治區、市、縣資源,爭取政策傾斜在鄉村一線。在抗旱關鍵時刻,他更是第一個跳上運水車到50余里之外去接水,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他的誓言。
周理(左二)和鄉村干部一起檢查蠶繭質量。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的帶領下,大家擰成一股繩共同奮斗,隆明村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村集體經濟收入成功突破百萬元大關,并爭取金谷鄉作為全市全齡人工飼料養蠶的第一批試點。廢棄的隆通村小學變成了小蠶共育示范點,截至當前已經為村集體增收10萬元。此后,他又建立了大山深處的第一個“中醫藥健康養生調理室”,邀請中醫專家來為鄉里村民們免費健康調理……
而那個總愛往田間地頭跑的掛點干部,依然保持著他的習慣——襯衫口袋里永遠裝著個小本本,上面密密麻麻記著的,都是鄉親們的新期盼。金谷村有一段820米的斷頭路,大家都非常不方便,周理也積極從自治區民宗委和東蘭縣民宗局爭取項目支持。大山深處的第一個“助殘基地”也在隆明村落地生根,為殘疾人提供了就業和創業的機會。金谷鄉面臨的缺水難題,周理和鄉黨委、政府領導各處爭取建設水庫支持,最終選址牙能村的金谷水庫工程列入了“立體水網建設清單”。“金谷水庫修建好后,將徹底解決金谷鄉、巴疇鄉及長江鎮部分地區的生活生產用水問題。”金谷鄉黨委書記韋耀說。
赤子之心:在田埂上書寫青春“論文”?
在村民眼里,周理不僅是基層“干部”,更是他們的親人、朋友。“他總說,鄉村振興關鍵是人心。”隆明村黨支書班慧說:“他用真情織就一張無形的網,托起每一個人向上生長的力量。在隆明村的日子里,他傾聽著田間地頭的困擾、家庭生活的憂愁以及對未來發展的迷茫,并給予暖心的開解和堅定的鼓勵。”去年過年,他的志愿者朋友們往返7個小時送來了三車物資給村民,并開展寫春聯、磨刀、理發、禁毒宣傳等志愿服務,讓鄉里村民們的心一直暖暖的。
周理不僅關心村民們的物質生活,更關注他們的精神世界。他創造條件讓村里的“土專家”、致富能手們走出去,走進高校、黨校、干部學院的課堂分享他們的奮斗故事。同時,他也邀請自己的博導、黨校老師、市縣領導走進隆明村調研指導,為村子的發展把脈開方。“鄉村振興不是單向輸血,而是要激發村民的內生動力。”在周理的帶領下,隆明村集體經濟的經驗做法得到市委主要領導的批示,并要求相關部門研究推廣。
正是在這樣的溫暖相伴和智慧與鄉土的真誠擁抱中,這兒的整體風貌煥然一新,基層干部群眾也有了精氣神,充滿了干勁。村民們心中的自信被點燃,他們開始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夢想和幸福生活。
如今,走在這片土地上,曾經的荒山變成了桑田,廢棄的小學校舍成了致富的“搖籃”,就連殘疾人也在這里找到了就業機會。村民們臉上的笑容,比山里的陽光還要燦爛。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周理說,“看到這兒有了實體產業,鄉親們的日子一天天變好,我覺得,這條路,走對了。”
周理用實際行動證明了知識可以賦能鄉土、信仰可以照亮荒蕪,這條從珞珈山延伸至革命老區石漠化山區的富民路,不僅跨越了地理的障礙,更跨越了人們心中的鴻溝。2025年6月18日,武漢大學校黨委書記為畢業生黨員講授主題黨課,特別用了周理扎根基層的故事勉勵畢業生黨員;周理連續三年年度考核被確定為優秀等次,給予記功;完成的課題《國家級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區——核心區東蘭縣銅鼓文化現狀及創新發展路徑研究》,榮獲2024年全區黨委政研系統“大學習大調研”活動調研成果優秀獎;周理也榮獲“武漢大學青年五四獎章”。(黃桂芳 韋東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