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靜默千年,伊河水穿城而過,二里頭的夯土仍在訴說“中國”的起點。
洛陽,這座十三朝古都,如今光芒仍在。香積寺的鐘聲,明堂天堂的重光,大運河博物館重現盛景,唐三彩煥發光彩。絡繹不絕的游客行走在這座城市的歷史長卷中,不只是欣賞古跡,更在追問:我們從哪里來?我們又要到哪里去?
這是一次文明與現代的重逢,也是一場文化與產業的深度對話。2025年,“BMW中國文化之旅”駛入洛陽,以“傳承中創新”開啟對中華文明源頭的再發現。在這座中華文化的原點之城,寶馬進行的不只是“游”,更多是“問”,問文明之根,問創新之道,也問未來出行該何以為繼。
“文化”和“文明”只一字之差,卻是理解中國、駕馭未來的關鍵界限。文化是可感知的日常,文明是延續千年的精神內核,而洛陽,正是文化與文明交匯的原點,也是寶馬對“家在中國、讀懂中國”理念的最佳注腳。尤其當中國汽車行業行至另一種文明的分水嶺,電動化尚未完全塵埃落定,智能化、生態化的浪潮已撲面而來,行業內卷加劇……此時企業想穿越周期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意識到,品牌文化與精神內核正成為汽車企業穿越時代動蕩、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變量。技術終會被復制,價格終將歸穩,唯有文化與責任,才能構筑真正不可替代的企業壁壘。
站在這片厚重的文明土地上,寶馬也在一次次文化之旅中,不斷回應行業焦慮,校準未來方向。這不僅是一場文化溯源的旅程,更是一種對高質量發展本質的重新詮釋。
千年運河,流動的文化血脈
“未知過去,焉知未來?”這不是一種文化考古的姿態,更是一種企業哲學的昭示。
隋唐大運河是2025年“BMW中國文化之旅”的主線之一,作為流動的文化大動脈,其不僅是世界最長、最古老的人工運河,更是聯通南北、融合多元、滋養文明的重要載體。運河從不是靜態的,它是一種動態延續的文明方式。
此次在洛陽,寶馬再次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企業長期發展的精神內核,以創新方式構建出文化體驗、產業帶動、社會參與的系統路徑。這種從“尊重文化”走向“激活文化”的路徑,不只是寶馬中國的文化表達,更是企業戰略的落地方式。通過深入探索文明起源地,寶馬嘗試以一種跨文化、跨時代的方式重新尋找自己的定位。
這種深度文化參與并非虛設,而是實實在在的社會影響力轉化。要知道,過去19年,“BMW中國文化之旅”已資助近1000位非遺傳承人,文化內容累計影響2.18億人次,2024年更通過文創開發與直播互動,讓400萬人“云游大運河”,實現非遺傳播從線下走向線上,從圈層走向大眾。
寶馬深知文化保護的價值不僅在于“保存”,更在于“再生”。真正讓非遺“活起來”,不是將它束之高閣,而是讓它走入當代生活,回應現代審美與實際需求。為此,寶馬聯合清華美院發起“非遺保護創新基地”項目,持續推動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數字技術、產品場景的跨界融合。2025年,寶馬愛心基金資助10位來自不同民族、不同領域的非遺傳承人,與清美教授和寶馬新世代設計團隊共同開展深度共創,將洛陽三彩、香云紗等千年技藝在現代手法與生活場景中煥發全新生命力。
這不只是一次技藝的協同,而是一場文化精神的當代表達。千年運河流淌不息,文明的血脈在今天依然奔涌。寶馬將自身嵌入這條歷史長河中,不是旁觀者,而是參與者。
寶馬“新世代”的東方表達
寶馬中國掌門人曾提出“家在中國,讀懂中國”。這不是一句企業口號,而是一種發展哲學。
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真正的“全球品牌”已經不能再依靠標準化輸出來維持影響力,而需要走向深層的文化共建。對此,寶馬深知只有把品牌的根扎進中國文化的土壤里,才能長出屬于中國用戶的創新枝葉。而今這份覺醒體現在寶馬“新世代”產品的設計哲學中,其不是表面化的“中國元素嫁接”,而是一次真正的文化升維。
從車內二十四節氣主題顯示界面,到通過非遺共創而來的香云紗材質內飾、從靈感源自唐三彩的配色語言,到與古琴、銅鎖等非遺工藝的交互式融合,寶馬正在讓五千年中國文明走進今天的智能座艙。
這背后,不是簡單的裝飾藝術,而是一整套設計方法論的重建。寶馬在與非遺傳承人的共創中汲取東方審美的深層邏輯,思考“留白”“含蓄”等哲學意蘊如何轉化為數字交互的審美表達,把千年精神編碼進未來科技中。
這種文化嵌入,不是貼標簽,而是構筑一種有溫度的智能體驗體系。
在材料與工藝方面,寶馬新世代也在向非遺致敬的同時,追求可持續性。更重要的是,寶馬還把這些文化創意引入產品研發流程,服務于量產車與用戶體驗的打磨。寶馬未來量產車中的多項本土化設計靈感,正是源自“BMW中國文化之旅”的長期積淀與非遺共創項目。
這一切共同詮釋了寶馬“新世代”的精神內核,其既是技術的先鋒,也是文化的踐行者;既代表未來智能出行的方向,也肩負連接歷史文明的使命。在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下,傳承中創新早已不是一句單純的口號,而是一種實用的方法論,更是一條可持續的未來路徑。
文化責任,高質量發展的底座
今天我們談“高質量發展”,往往聚焦技術先進性、智能制造、綠色低碳,但歸根結底,文化責任與社會價值才是未來發展的“靈魂板塊”。
而寶馬,正是率先探尋這個“深水區”的車企之一。19年堅守“BMW中國文化之旅”,并非偶發的品牌行為,而是一項貫穿企業戰略、價值觀與發展邏輯的系統工程。這種責任不是表層的公益口號,而是植根于企業文化的長期主義實踐。正如即將離任的華晨寶馬一把手戴鶴軒博士所說:“BMW中國文化之旅保護中國非遺19載,以保護中國非遺長期主義的責任擔當,實現商業成功和踐行企業社會責任可以并行不悖”。
如今的寶馬,在中國已然完成了從文化傳承到產業落地、從人才支持到市場轉化的全鏈條責任體系構建。且這種轉化路徑超越了傳統“文化保護”的邏輯邊界,更成為探索“共同富裕”與“文化自信”的實踐樣本。
在寶馬的責任戰略中,文化不是被消費的資源,而是可共享、可再生的社會資產。與此同時,寶馬在綠色出行、智能駕駛、產業協同等層面的責任布局,也展現出一種超越短期效益的前瞻思維。看似“產品邏輯”的背后,實則都在指向一個更宏觀的責任取向。
2025年的中國不再是單一意義上的“制造大國”,它正在向“文明強國”的愿景邁進。在這個轉型節點,一個企業若想成為國家進程中的積極力量,必須同時具備全球視野與本土情懷。寶馬恰恰用“文化之旅”載體,搭建起文化、責任與技術三者之間的橋梁。
可以說,寶馬的企業邊界,正在因“責任”而不斷拓寬,也因“長期主義”而更加深遠。其已不再是一個“汽車品牌”,而是一個深度參與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文明載體。更重要的是,寶馬完成了品牌精神與社會價值的再定義,給出一個車企對中國高質量發展最具人文溫度的回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