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同一個借口"士兵失蹤",1937年日本炮轟宛平城,2023年日本卻搶著澄清"與中國無關"。
86年過去了,劇本沒變,但主角換了:那個曾經(jīng)囂張的日本,為什么變得這么"懂事"?
答案就在兩個字里:實力。這就是為什么中國必須圖強的最好注腳。
作者-水
日本為何不敢再提"士兵失蹤"?
歷史有時候真的會重演。
1937年7月7日夜晚,日軍在盧溝橋附近演習時聲稱一名叫志村菊次郎的士兵失蹤了。
這個借口爛得連當時的日本人都覺得牽強,但他們還是以此為由強行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中國守軍當然不答應。
結果呢?日軍直接開火。一夜之間,戰(zhàn)火燃遍華北。
短短幾個月,大半個中國淪陷,3800多萬同胞死在侵略者的鐵蹄下,這筆血債中國人記了一輩子。
更早的時候,1934年還有個藏本英明事件,日本駐南京領事館的一個職員自己跑丟了,日本方面立馬借機大鬧。
軍艦直接開到南京江面,逼著國民政府道歉賠錢。
那時候的中國,連自家地盤上的事都做不了主,只能捏著鼻子受窩囊氣。
這兩件事往根上看,都是因為國家太弱,別人才敢隨便找茬,隨便一個破借口就能興師動眾。
再看看現(xiàn)在,2023年4月6日,日本陸上自衛(wèi)隊一架黑鷹直升機在宮古島附近失蹤。
機上還坐著個中將坂本雄一,外加9個隊員,全部遇難。
這事兒剛出來的時候,不少人猜會不會跟附近巡航的中國海軍山東艦編隊有關。
按照86年前的套路,日本早就該跳腳了,各種無理要求一起上。
結果呢?日本政府趕緊出來澄清,說是機械故障,跟中國一點關系沒有。
防衛(wèi)大臣浜田靖一親自出面,列證據(jù)平息輿論,生怕惹上中國。
你品品這里面的差別,同樣是日本的人員出了意外,80多年前他們敢拿著雞毛當令箭,現(xiàn)在卻得小心翼翼怕惹麻煩。
為啥?因為現(xiàn)在的中國不一樣了。
遼寧艦、山東艦在太平洋游弋,殲-20戰(zhàn)機隨時能升空,東風導彈能打到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
這些硬家伙不是擺設,而是實實在在的底氣,日本心里清楚,現(xiàn)在想找中國的茬,得先掂量掂量自己夠不夠格。
中國出手
中國海軍現(xiàn)役主戰(zhàn)艦艇350余艘,總噸位超過280萬噸。
日本海上自衛(wèi)隊呢?
主戰(zhàn)艦艇108萬噸,差距一目了然。
更關鍵的是航母,中國有遼寧艦、山東艦、福建艦三艘,日本的所謂"準航母"出云號只能搭載12架直升機。
山東艦能運作36架殲-15艦載機,這就是質的差別。
2024年山東艦在西太平洋演練中,單日艦載機起降突破90架次,26天持續(xù)作戰(zhàn)能力震動全球。
山東艦采用三層艦島設計和升級版346A雷達,航空保障效率比遼寧艦提升40%。
反觀日本,2025年防衛(wèi)預算雖然飆升16%,但根本困境掩蓋不了:40%主戰(zhàn)裝備超齡服役,兵員缺口達2.4萬人。
就拿這次墜毀的黑鷹直升機來說,平均機齡超25年,事故率竟是美軍的3.7倍。
當防衛(wèi)省緊急撥款采購新機時,美國洛馬公司的報價單讓官員們倒吸涼氣:單價1.2億美元,比中國直-20貴四倍有余。
這就是現(xiàn)實,日本想維持軍事存在感,代價越來越大,效果越來越差。
美國圍堵、日本擴軍
有人說,中國現(xiàn)在已經(jīng)夠強了,沒必要再這么拼。
這話可不對。
你看國際上那些事兒,美國動不動就對別的國家搞制裁,俄羅斯跟烏克蘭打了這么久,本質上還是國力的較量。
中國要面對的,是技術封鎖,是貿易壁壘,是某些國家明里暗里的圍堵。
華為被卡脖子,芯片產(chǎn)業(yè)被限制,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不圖強,這些坎兒根本邁不過去。
美國在亞太搞小動作,拉著盟友搞圍堵;日本不斷突破和平憲法,軍費一年比一年高。
這些都在提醒我們,和平不是求來的,是靠實力守來的。
美國國防部《中國軍事力量報告2024》承認:中國海軍規(guī)模已超美軍。
但這個"超越"還很有限,主要體現(xiàn)在艦艇數(shù)量上,在技術先進性和全球投送能力方面,差距依然明顯。
機遇在于,中國軍力現(xiàn)代化正處于快速上升期,2024年第三艘航母福建艦完成海試,即將服役。
挑戰(zhàn)在于,美日等國也在加速軍備現(xiàn)代化,試圖維持既有優(yōu)勢。
臺灣"國防部"評估:解放軍已具備"全面封鎖"能力,但這種能力還需要在實戰(zhàn)中檢驗。
這意味著什么?博弈還在繼續(xù),中國必須接著圖強。
不光要軍艦更多,飛機更快,還要芯片更先進,科技更領先。
中國東風-41洲際導彈形成戰(zhàn)斗力,射程覆蓋全球,這是底線威懾。
但真正的圖強,是要讓中華文明的智慧和價值觀被全世界尊重。
中國圖強為了什么?
這個問題很關鍵。
有人擔心,中國這么發(fā)展軍力,會不會變成像美國那樣的霸權國家?
這種想法完全是多余的。
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搞過殖民擴張,鄭和下西洋帶的是瓷器絲綢,不是槍炮軍艦。
現(xiàn)在中國搞"一帶一路",修的是鐵路橋梁,送的是技術合作,從來沒強迫誰簽過不平等條約。
但話說回來,善良不代表軟弱。
中國發(fā)展軍力,就是要告訴那些不懷好意的國家:別打歪主意,中國不好惹。
就像這次日本直升機失蹤,換成幾十年前,說不定又是一場外交風波。
現(xiàn)在呢?日本政府自己先把話說死,生怕扯上中國。
這就是圖強帶來的安寧。
中國強調和平發(fā)展,軍力是防御性的,這不是口號,而是基因里的和平。
像"一帶一路"倡議,需要穩(wěn)定環(huán)境,軍力強,能震懾潛在侵略者,促進地區(qū)和平。
中國國防部發(fā)言人回應日本擴軍計劃時強調:"敦促日方深刻反省歷史,多做有利于地區(qū)和平穩(wěn)定之事。"
當日本政客叫囂"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時,中國航母戰(zhàn)斗群已具備封鎖宮古海峽的能力。
這種實力帶來的不是戰(zhàn)爭,而是對冒險主義的震懾。
美軍印太司令部承認:中國軍事現(xiàn)代化速度"令人擔憂",但這個"擔憂"背后是什么?
是對既有霸權地位的不安,是對多極化世界的恐懼。
中國從來沒有要稱霸世界,我們要的是平等對話的權利,是不被欺負的底氣。
想想如果中國沒圖強,2023年日本會不會像1937年那樣借機鬧事?
很可能。
但現(xiàn)在,他們自己辟謠,避免事態(tài)擴大,這就是實力的作用。
澳大利亞戰(zhàn)略政策研究所的報告指出:第一島鏈防線"正在失效",但這不意味著沖突不可避免。
相反,正是因為中國實力的增強,讓那些想要挑事的人不敢輕舉妄動。
從東亞病夫到東方巨龍,這個轉變用了一個多世紀,每一步都走得艱難而堅定。
中國的圖強,不是為了欺負誰,是為了不被誰欺負;不是為了稱霸世界,是為了守護好自己的家園。
等哪天,咱們的航母能自由航行在四大洋,咱們的芯片能完全自主,咱們的文化能被全世界尊重。
那時候才真能說,中國徹底站起來了。
到那時候,再也不會有哪個國家敢拿"士兵失蹤"當借口來找茬,再也不會有哪個國家敢隨便欺負中國人。
這條路雖然難走,但每一步都走得踏實,走得值得。
因為我們都記得,那些因為弱小而失去的,必須靠強大奪回來。
結語
實力不是用來威脅他人,而是用來保護自己;圖強不是為了稱霸,而是為了不被霸凌。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和平與發(fā)展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中國的圖強之路將更加堅定。
每一個中國人都是這個時代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大家認為中國還應該在哪些方面繼續(xù)圖強?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