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戰友在星球問,如何才能把握好命運?
這個問題放在知乎上,或許有更多的答案
今天就這個問題談一段歷史。
或許職業的習慣,每次寫文字枯燥之時,就看看軍史,并不是從中找到靈感,只想從那段艱難歲月中,能讀懂人性。
1935年,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后,看似會師壯大了實力,但險象環生,未找到合適的根據地,前有敵軍,后有追兵,隨時可能會被夾擊。
有資料說,會師后,紅軍最艱苦時刻過去了,其實卻又迎來了一個最危險的時刻。
張國燾的野心就是其中一個危險,他想靠自己實力,擁有更大的權力。
暫且不說張國燾的野心,以及他拒不執行中央的決策,單就會師后在南下和北上的爭執上,當下立判出張國燾在膽略和魄力上與教員的差距。
沒有教員,會師后的命運轉折點就不可能到來,很難說延安根據地的壯大。
壹
1935年8月底,紅軍一、四會師后,分為左右路軍,當時教員分析形勢后,認為北上的路打通了,必須抓緊北上,才能避開危險,既能有利于參與抗戰,也能壯大紅軍。
教員的決定一旦形成,支持的人就很少。
但教員會不厭其煩做工作。
在北上的問題上,教員沒少做陳昌浩的工作,他希望通過陳昌浩,并說通張國燾,讓左路軍與右路軍靠攏。當時張國燾雖然同意北上,但他內心并不想北上。
張國燾有私心、有野心,磨磨蹭蹭。
形勢危急,教員著急。如果再不北上,胡宗南就會再次派兵堵住紅軍北上之路,到那時再北上,不僅兇險,要付出更多的生命。
在教員的不斷說服下,陳昌浩當時也支持北上。陳做了張的工作,張國燾就帶著左路軍行動了,但部隊行進到噶曲河,因為擔心河水深,張國燾下令部隊回撤。
有資料認為,這是左右路軍分開的一個關鍵點,也是張國燾分裂的一個轉折點。
一方面有私心,一方面張國燾的格局和戰略與教員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之上。
有資料認為,當時來看,北上與南進,哪個方向更有利。
沒人懂教員,他站在今后紅軍生存發展之上。如果單說張國燾為了生存,看似沒錯,實際上他應從大局著想,先執行再說。
從1935年9月1日到10日凌晨,10天時間內發生了很多插曲,但教員依然堅定執著,也讓紅軍再次過了一個重大轉折點。
貳
教員在不斷勸導陳昌浩的10天時間里,他看到了陳昌浩發生了變化,對北上沒了信心,一味盲從張國燾。
教員認為時間緊迫,只得先行北上。
從長征初期,一直到現在,教員的很多建議不為人理解,從排擠,到不屈不撓的做相關人員的工作,讓別人理解他的想法。
此次教員沒有放棄,依然做陳昌浩、張國燾的工作,但張國燾分裂決心已定,如果陳昌浩此時堅定的站在教員一邊,陳的命運也將改寫。
真正懂教員的人有幾個?
關鍵時刻,讓教員下定決心先行北上的是葉劍英。
葉帥當時身份是參謀長,他當時接到一封張國燾寫給陳昌浩的信,看后大吃一驚,連忙送到教員手中,讓教員下定立刻北上的決心。
至于信中寫的什么,史料已經無從查詢,不過后來教員在一次講話中說了出來,也看到張國燾陰險做法。
葉帥不僅向教員提供了關鍵信息,而且還悄悄把軍直屬隊帶了出來,功不可沒。
教員后來對葉帥的評價極高,“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涂”。
1967年,教員再次評價葉師“葉劍英同志在關鍵時刻是立了大功的。如果沒有他,就沒有這個了。他救了黨,救了紅軍,救了我們這些人。”
從教員評價中,足以看出當時情況萬分危急,如果不及時北上,不僅會斷送紅軍的命運,也將給野心家提供機會。
叁
歷史沒有如果,人在關鍵時刻,選擇什么樣的命運很重要。
教員堅持北上,是站在全局及形勢上判斷,教員不止一次勸導陳張二人,即使陳昌浩派李特追趕教員,把四方面軍的人帶走,教員也沒有阻攔,避免了“紅軍打紅軍”悲劇,這就是紅軍之福,也是人民軍隊之福。
在這10天之內,任何人的命運都會改變。陳張的堅持,也讓他們在歷史上找不到自己位置,張比陳的命運還要慘。
人的命運轉折,不會給你留更多的時間,關鍵時間稍縱即逝。如果單純認為選對或者選錯,那就沒有分析判斷能力。
就如教員不止一次勸導陳張,張國燾早有分裂之心,給他機會也抓不住,即使到了延安認錯,也最終成了叛徒。
陳昌浩本可以抓住機會,但他卻多次錯過,這不是命運,這是歷史的篩選。
紅軍從長征到達延安,不知篩選了多少人,只有信仰堅定的人才會留下來。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