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及第”四個字剛剛落定,他還沒來得及換上官服,卻被皇帝一紙圣旨,抄家入獄,最后枉死斬臺。
他為什么會在喜報送到家門之前,就被賜了逆案?
洪武三十年,丁丑科進士考試,主考官是八十五歲的劉三吾,湖南茶陵人。劉三吾擔任禮科給事中多年,做事一向認真負責,哪怕已到耄耋之年,仍舊親自批閱千卷試紙。
考試結束后,他按章擇優,選出五十一名進士,其中狀元是福建閩縣人陳?,榜眼尹昌隆,探花劉諤。
陳?今年三十六歲,家境貧寒,卻憑借二十多年的寒窗苦讀,終于奪魁。當得知“狀元及第”四字題榜,他激動得合不攏嘴。
隨即派人制作了一塊紅底金字的匾額,快馬加鞭送回閩縣老家,準備一家人光宗耀祖。
陳?的命運,從這里驟然轉向陰霾。榜單剛一公布,“五十一人里南方占四十九,北方僅二人”的比例,瞬間引燃北方士子的怒火。
他們聚在一起,掀起申訴浪潮:這分明是劉三吾偏袒家鄉人,文筆不過關卻被高分錄取。謠言越傳越烈,傳到朱元璋耳中,這位平日疑心甚重的帝王開始起疑:科舉難道也能成為南方士族的私產?
面對京城內外的喧囂,朱元璋決定另派人查個水落石出。他選了洪武二十七年狀元張信領隊,再集十人組成復查組,徹查所有試卷。
張信閱卷時,也有些猶豫:明知道皇帝要平衡南北,偏偏要在此時如實報告。但他念在公事為先,只身上陣。
結果證明,南方考生文章確實更具文采與底蘊,北方雖有不滿,卻難以成立舞弊之說。
復查報告呈上后,不但沒平息爭議,反而讓北方士族氣焰更盛。他們在京城四處張貼示威,揚言要罷黜這一成績。
朝廷內憂外患交織,朱元璋眉頭緊鎖:究竟該如何收拾這爛攤子?
就在這時,陳?做了一個致命的決定。他號召南方進士聯名上書,抨擊那些“無理取鬧”的北方舉人,聲言要嚴懲“敗壞科舉之流”。
奏章措辭嚴厲,幾乎等于在朝堂上當眾激怒北方士族。
奏章送到紫禁城,朱元璋當即震怒。表面上,他急需平息風波;私下里,他更討厭有人在科舉這件大事上“作威作福”,觸及他的權威。
更何況,陳?在獄中被傳出一句話:“今歲文星見閩,為什么自己卻被難獄中?”這等言語,等同是對天文地理、對帝王天命的嘲諷。
在朱元璋看來,陳?不僅不識時務,還意圖借科舉之名干涉朝政,簡直是“謀逆之兆”。圣旨一出,陳家的紅匾還沒掛上門,陳?已在大牢中受磔,罪名是“煽動鄉黨、毀亂科舉”。
當福建老家的人收到狀元匾額時,陳?的頭顱早已被斬下,鮮血流盡,場面凄厲。
事后,朝廷為平息事端,宣布這次科舉“南北分區錄取”自此施行:南方士子有南方名額,北方士子有北方名額,力圖避免再次激起地域矛盾。有人說,這是陳?用生命換來的制度革新;也有人嘆息,他到底是英才還是愚妄?
一個寒門弟子用畢生心血換來的榮譽,為何成了覆命的殺身之禍?在那樣一個更看重政治平衡的時代,才華真能戰勝地域偏見嗎?
陳?既得罪了北方士族,又觸怒了疑心如鐵的皇帝,才走上了這條不歸路。
或許,陳?并未想過,他的鋒芒竟會引來殺身之禍;也沒料到,一塊“狀元及第”的牌匾,成了他生命最后的象征。可正是這場悲劇,讓明朝科舉制度發生轉折,開啟了分區錄取的先河。
信息來源:
· 《明史·選舉志》
· 《明實錄·太祖實錄》
· 《洪武朝政治史研究》
· 《明代科舉制度研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