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天啟二年,大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崇禎奉詔繼承大統。
四年后,被押解回京的魏忠賢,阜城用一根布條結束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
自此,掌管大明王朝朝政的數十年的魏忠賢正式告別了歷史的舞臺。
彼時,朝堂文武百官紛紛相互慶祝大明毒瘤終于鏟除,但他們并不知道,也正是此時,大明王朝正式調轉車頭,迅速走向了歷史的盡頭。
魏忠賢和大明朝到底是什么關系?他的死引發了什么蝴蝶效應呢?
一、奇妙的權力制衡
天啟年間,愛做木工活的皇帝朱由校沉迷于藝術創作,不聞朝政。
朝中勢力輪流坐莊,代表江南士人的東林黨和代表閹黨的魏忠賢在朝堂上殺的你死我活,皇帝穩坐釣魚臺,看著兩方殺的人頭滾滾。
在皇帝的眼中,掌控局勢很簡單,東林黨做大,就借閹黨的手打壓。同理,閹黨勢大,就順著東林黨出手。
這幾方政黨,誰也不服誰,誰也不能致對方于死地。
在大明風云詭譎的朝堂之上,皇帝、東林黨和閹黨居然產生了一個詭異的平衡。
眾所周知,三角形一直是最穩定的,這三股勢力也是如此,三條腿架著大明朝,缺一條腿的代價是巨大的。
但是,一切的轉折在天啟二年發生改變,魏忠賢畏罪自殺,大明朝的閹黨一夜之間樹倒猢猻散,壓在東林黨身上的枷鎖一夜之間消失不見。
常年被壓制的東林黨仿佛一夜之間煥發青春,魏忠賢一死,那批江南士人紛紛奔走相告,他們都覺得大明朝的天終于晴了!
可是,大明朝的天真的晴了嗎?少了一條腿的大明朝怎么安穩呢?
二、東林黨的前身
東林黨起源于萬歷年間,彼時,顧憲成和幾位官員修復了東林學院,并延請江南各個大家入學講學。
萬歷皇帝朱翊鈞也是一個難言的角色,他的前半生有老師張居正保駕護航,改革政治,“一條鞭法”,那時的大明朝充滿著新的希望。
但是這一切在張居正死后都變得晦澀難明起來,萬歷親政后,清算張居正,大肆開展營建,揮霍無度,后面更是出現了數十年不上朝的奇觀。
在這個政治日益下行的時期,身處江南的士人們紛紛發出了關心國事、改革吏治的呼聲。
在這一聲聲疾呼中,東林學派逐漸興起,他們都決得崇尚實學,標榜氣節。
東林書院講學兼議政的教學方式,吸引了一大批理想主義者,他們不顧道路險阻,紛紛涌向東林學院。
當天下士人聚集在一起的時候,東林學院也不再是東林學院了,這里成為了士人們議政之地,成為了大明王朝的輿論陣地。
東林學院的士人們也擁有了一個新的稱呼——東林黨。
三、一家獨大的東林黨
天啟六年,魏忠賢一死,東林黨迅速把持朝政,清算閹黨。
一時之間,昔日圍在魏忠賢身邊的一眾心腹迅速被清算,五千余名錦衣衛被彈劾收押,有下獄的、有流放的、有斬首的。
這場勝利清算浸染了大批人的鮮血,但要是追究這些血氣來源何處的時候,便會發現這些新血加上舊血,早就分不清了。
身上沒了枷鎖,心里沒了顧慮,東林黨們天天上奏彈劾,指責貪墨的,指責違規的,好不熱鬧。
可是熱鬧的背后并不是什么好事,東林黨中的士人們確實擁有著崇高的理想,但是這不是大明朝需要的。
出身江南的士人們堅持儒家治國,他們要求限制皇權、整頓吏治,初心是好,但是向來只拿的動筆桿子的東林黨是沒辦法動手實行的。
一本本奏折交上去,御筆朱批的整改,雙方的意志都很堅定,偏偏到了施政的時候,誰也不敢插手。
這下皇帝看出來了,一個個光會動嘴彈劾了。
崇禎上位沒多久,各地災難頻發,皇帝為了賑災讓戶部清點國庫,發現東林黨把持朝政后,國庫財政不足200萬兩。
一問才知道,為了籠絡江南士紳的支持,東林黨人上奏減免江南賦稅,此舉導致國家財政銳減,國庫存銀告急。
國庫沒有存銀,國家周轉不開,大明朝一時之間竟有些轉不動了。
崇禎皇帝沒了辦法,只好被迫加征農業三響,這讓本就艱難困苦的百姓生活雪上加霜。
一時之間,西北地區出現了大批的流民,大明朝的百姓亂作一團。
最糟糕的是,在東林黨與閹黨黨爭的四十余年內,政務系統癱瘓,重要軍政崗位人手空缺。
這直接影響到了大明朝的邊防力量,國防不足直接威脅權力中心,大明朝最大的隱患一直就在黨爭之中。
大明王朝不是死在了失去魏忠賢之時,而是死在了東林黨與閹黨的黨爭之中。
參考文獻:
1. 百度百科——魏忠賢
2. 百度百科——萬歷皇帝
3. 百度百科——崇禎皇帝
4. 《萬歷十五年》黃仁宇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