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為何在西城城下,明明握有十倍于己的兵力,卻選擇撤軍?城樓上兩個看似無關的書童,竟成了扭轉戰局的關鍵。
那年228年春,諸葛亮率領十余萬大軍北伐,目標直指關中。街亭一失,西城成了最后的退路。
西城駐軍不過五千,諸葛亮剛到,就要分半兵力去運糧草,城內只剩下兩千多疲兵。斥候傳來消息,說司馬懿十萬大軍半日內必到。
士氣崩潰?諸葛亮反倒一臉淡然。
敵眾我寡,硬拼必敗。撤退來不及,死守也撐不了多久。
司馬懿此人我很了解,他最大的特點就是多疑。諸葛亮把主要將領召在一起,一番沉默后,突然露出一抹笑意。
就在將士們面面相覷時,他已做了決定——打一場驚心動魄的心理戰。城門敞開,百姓化妝的士兵開始掃街打掃,道路塵土不興;夜晚更衣后,諸葛亮與兩個書童登上城樓。
一個名叫張承,捧著書卷;一個名叫劉宣,手持羽扇。兩人自幼隨諸葛亮讀書識字,身手不凡,但此刻他們不過是書童模樣,靜立身后。
凌晨之時,城門全開,街道上一片寧靜,士兵搖帚拂塵,書童趙承、劉宣各據一側,神態自若。諸葛亮身著絲綢袍服,坐于城樓檐下,桌上擺著古琴、茶具與點心。
他輕撫琴弦,發出清越之音;又抿一口濃茶,神色悠閑如同在自己書房。烈日未升,司馬懿即率軍至城下。
十萬鐵騎,塵土飛揚,卻被城中這幅“安然景象”定住了腳步。
司馬懿勒馬退步,凝目遠眺。城門大開,士兵不提兵器,街道清掃井然;更讓他意外的是,城樓上那兩個書童,竟不慌不忙,一個捧卷低讀,一個搖扇而立。
再看中央的諸葛亮,也并非苦撐,而是一副“我對這一切盡收眼底”的淡然。這反常的場景,讓司馬懿心頭生疑:“諸葛亮平日里深藏不露,他若怕我來伐,就算真無備,也不會如此大方示弱。
眼下的恬淡,極可能是深藏的詭計。”
司馬懿一向謹慎多疑,打過無數勝仗,也曾數次因疏忽丟掉戰機。他想:若貿然破城,一旦中了詭計,不僅軍損慘重,連在魏庭的政治地位也會遭受重創。
何況,彼時曹魏政局正微妙。若他此舉失敗,朝中那些覬覦他權勢的同僚,豈會放過他?
權衡再三,司馬懿終于咬牙對左右說:“撤軍。”隨即扭馬游眾而去。
城內琴聲戛然而止,諸葛亮長舒一口氣。他轉身,對身后的張承、劉宣道:“多虧你們如此鎮定,方才司馬懿才信以為真。”
原來當夜他已驗明,張承、劉宣從小隨他練兵練武,一旦露出半分恐慌,整個計謀就會被看穿。諸葛亮深知,心理戰的勝負,不在軍力多少,而在對敵心性的把握。
事實上,西城并非孤城。諸葛亮早在出兵前,就通過密道與中原義軍取得聯絡,安排了南面的支援。
可那支援部隊實力不足,若此時曝光,反而助長司馬懿的進攻決心。于是,他選擇了更大膽的演戲:做成一座“空城”,把所有玄機都交給城樓上那二人。
張承模擬百姓,劉宣拉開者非作扇,兩人一讀一扇,使西城恍若閑庭信步之景。司馬懿見此,“大事不妙”,旋即撒手。
而此時,在西城西南兩里的荒丘上,還隱藏著諸葛亮另一個布置——幾百名老弱部隊,偽裝成村民,隱藏在溝壑間。一旦司馬懿決心進攻,就會從兩翼突襲,可隨著主帥撤城,支援部隊也悄然溜散,不留一人。
諸葛亮顯然想用假象拖延時間,等到夜色,才帶領殘部沿后山小道溜回南鄭,與劉禪會合。
這場“空城計”成敗的背后,其實是諜報對抗與心理博弈的結晶。司馬懿疑心過重,諸葛亮又恰到好處地用恬淡掩飾虛實。
兩人都是出自《三國志》中的傳奇,一次“無兵駐守”的演出,讓蜀漢保住了僅存的實力,也讓曹魏錯失了決勝的良機。
諸葛亮用這場空城之計,為日后幾次北伐節約了大量兵力,也讓司馬懿始終對他又敬又怕。兩人各懷心機,互相牽制,成為三國鼎立后期最耐人回味的一幕。
當我們再提起“空城計”時,莫要只記得那把古琴和幾道城門,而要知道:真正讓計謀生效的,是諸葛亮對細節的魔鬼式把控——尤其是城樓上那兩個書童的從容,以及司馬懿心中的“多疑”天性。
這不禁讓人思考:危急之時,常規之道行不通,還能另辟蹊徑嗎?當敵人無比強大時,反其道而行之,是不是最好的自保?
而在戰場之外,職場、商場、甚至日常生活里,我們又是否能像諸葛亮那樣,抓住對方性格的弱點,用“空城之計”化險為夷?人生如戲,細節決定成敗,這就是空城計帶給我們的啟示。
信息來源:《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參考資料:《資治通鑒·魏紀》;參考資料:《晉書·司馬氏家族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