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削藩,為什么漢景帝抗住了而朱允炆沒抗住?
先說結論,就當時的形勢而言,建文帝的狀況比漢景帝好太多。
而且,爆發戰爭之前,漢景帝所做的失誤也更多。
結果卻恰好相反,漢景帝平叛成功,而建文帝一敗涂地。
1.緣起
西漢時期的諸侯王是名副其實的“裂土封王”。
諸侯的地盤也遠比明朝的大。
最初,齊王擁有七十二城,吳王也有五十三城。
但漢高祖分封初期,諸侯王大多年幼因此受制于朝廷派來的國相。
漢高祖駕崩后,呂后專制,他們又受制于呂后。
之后到漢景帝時期,這些諸侯王才真正品嘗權力的美好。
這個時期,他們開始行使獨立權力,并建立獨屬于自己的軍隊。
而明初的藩王們就有些相形見絀了。
明初吸取前朝教訓,采取“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的原則。
因此藩王們僅僅是“表面光鮮”,實際權力很有限。
藩王能調動的軍隊更是只有“護衛”而已。
因此,“七王之亂”與“靖難之役”在根本上就不是一個層次。
2.初始
受制于“結果論”,很多人都認為獲勝的漢景帝要比建文帝正確的多。
其實不然。
至少在初期,漢景帝犯下的錯誤遠比建文帝致命得多。
早在漢文帝時期,這位君主就采取了賈誼策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這個與漢武帝的“推恩令”類似,都是讓諸侯兒子們建立分國,讓其無力與朝廷抗衡。
這個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齊國因此一分為六,淮南國也被一分為三。
隨著漢文帝去世,即位的漢景帝卻沒有他爹一半城府。
漢景帝采用晁錯意見“請諸侯之罪過,削其支郡”。
由于晁錯直接削減諸侯國地盤,自然引起了他們的恐慌,哪怕這些對坐擁數十城的諸侯王來說不算什么。
更可怕的是:漢景帝對到來的叛亂,并沒有任何準備。
因此叛亂發生后,漢景帝先是妥協,之后更是腰斬晁錯,以此求得安寧。
直到幻想破滅后,他才終于派大將周亞夫平叛。
而建文帝雖然飽受詬病,但他的政策卻非“一文不名”。
在黃子澄的建議下,建文帝選擇了先剪除“親燕勢力”,再誅滅燕王的計策。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先后有五個藩王被殺或囚禁。
雖然這一策略有些“打草驚蛇”,但對燕王的削弱也是毋庸置疑的。
因為這一政策,朱棣身邊一度僅剩下了張玉和朱能兩位將領。
靖難之役爆發后,燕王更是除了能挾持寧王以外,再也沒有找到其他的幫手。
因此,除了“不忍殺叔”以外,建文帝的政策并沒有什么大錯。
3.爭議
即使建文帝做的已經很不錯了,一般人早就繳械投降了。
可惜,朱棣卻并不是一般人。
早在明太祖時期,朱棣就飽負盛名,被譽為——“志英有大略”。
在馮勝、藍玉身死后,他更是北方最杰出的統帥。
哪怕建文帝對其不斷削弱,但朱棣仍然能“大展宏圖”。
因此,朱棣起兵雖然規模不如“七國之亂”,戰斗力卻十分強悍。
尤其是朱棣率領的軍隊常年和蒙古作戰,戰斗力強悍,遠非南軍所能比擬。
而漢景帝時期的諸侯王們素質比起朱棣就差遠了。
即便吳王自己就號稱擁兵“四十萬”且表現出了一定的將領能力(參與過平定英布之戰)。
但吳王劉濞并沒有獨當一面的記載,更不能統帥部隊。
軍隊戰斗力上,雙方也互有勝負。
吳、楚之兵固然“精銳”,卻缺少戰馬。
因此,雖然建文帝看似優勢比漢景帝大得多,但決定戰爭的,最后還是人。
交戰雙方的人選,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4.倒霉
經過百余年休養生息,漢景帝并沒有那種有“大軍團作戰”經驗的將領。
而建文帝情況略好于漢景帝。
因為老將耿炳文、盛庸以及平安都是“猛人”。
而漢景帝只有一個“周亞夫”,尚且沒有“大軍團作戰”經驗。
可建文帝誰都沒要,偏偏選擇了“草包”李景隆,將自己的大好局勢白白葬送。
而漢文帝早在視察時就發現了周亞夫的能力,認為其帶兵能力“出眾”,并臨終前告知了漢景帝。
漢景帝這才選擇其為作戰主帥,并獲得了最終勝利。
擇帥,決定了最終的結局。
而建文帝的失敗,就在于“所托非人”。
5.進攻
在交戰時,雙方都懂得奪取戰爭主動權的重要性。
七國之亂爆發后,吳王第一步策略就是發兵函谷關,控制滎陽糧倉,掌握主動。
當年西楚霸王項羽用的也是這個計策。
項羽尚不能如愿,何況他自己。
因此吳王部老將提出兵收淮南計策,比較可靠。
可惜遭到了吳太子的反對。
由于長期沒有劃定作戰計劃,吳國四十萬大軍竟然在睢陽停滯不前,按兵不動。
周亞夫對此大喜過望,他深知吳國兵鋒正盛,因此選擇騎兵巧奪糧道,讓其不攻自破。
因此大戰尚未展開,吳國軍隊就已經騎虎難下了。
而李景隆這個“草包”,顯然不知道“主動權”為何物。
因此在整場戰斗中,朱棣都牢牢地將“戰爭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哪怕他兵力空虛。
等到李景隆率軍前來的時候,朱棣早就完成了一系列準備。
6.戰局
戰爭中,沒有人能明哲保身。
特別是最高統治者,更要面臨壓力。
七國之亂,雖然聲勢浩大,其實大多數人處于觀望階段,核心只有一個。
那就是——吳王劉濞。
漢景帝敏銳地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他一邊派遣大軍圍剿吳國,一邊派人安撫其余諸侯國。
其他國家看到吳國遲遲不能前進,更是選擇按兵不動。
最終,漢軍獲得了絕對的上風。
而建文帝一開始的局面比漢景帝好得多。
寧王也并沒有造反的意圖,而是擁兵自保,保持中立。
可在平叛戰爭中,建文帝卻屢屢喪失先機。
哪怕在正面戰場上,占據絕對優勢的李景隆卻并沒有打出一絲一毫戰功。
燕王南下后,南軍更是群龍無首,這才有了朱棣直搗黃龍的機會。
7.合法
戰爭,也講究個“師出有名”。
戰爭開始前,漢景帝愛惜自己的名聲,誅殺晁錯,赦免吳、楚,犯下錯誤。
當他發現自己的天真后,立刻改換門庭,全力支持周亞夫平叛,甚至否認了先救弟弟劉武的決策。
哪怕是戰爭結束,漢景帝也沒有絲毫留手,徹底解決了那些反叛的藩王。
而建文帝卻有些一意孤行。
哪怕戰爭爆發后,他竟然還有個“不忍殺叔”的名頭。
因此作戰中,南軍束手束腳,不敢對朱棣用盡全力。
朱棣發現這一點后,屢次自己斷后,保全勢力。
迂腐的建文帝最終遭到了“反噬”,成為了階下囚。
8.結語
戰爭是殘酷的,特別是對于這種涉及“權力再分配”問題的戰爭。
在這場“你死我活”的戰爭中,“天真”是最不可取的情感。
好在漢、明兩朝經過優勝劣汰后都迎來了更好的君主。
在這些君主的治理下,這些王朝都迎來了自己的盛世。
歡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寶貴的意見,廢青工作室與您下期不見不散,部分圖片來自網絡搜集,侵刪。
文:小昭 審核:夢愚編輯
文獻參考:《二十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戰國策》《左傳》《春秋》《呂氏春秋》等。
本文為一點兒歷史事作者手打,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