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個嘗試用火箭飛天的人,不是萊特兄弟,也不是凱洛格,而是一位明朝的“萬戶”。
有人把他當成中國航天的鼻祖,也有人質疑這只是野史一則。弄清來龍去脈,得先把明代的火箭技術捋清楚。
宋朝時,中國人就發明了“火箭箭”,當時叫“火箭”,就是綁在箭桿后面,把火藥填入竹筒,起到增程和擾亂敵陣的作用。《武經總要》里就有零星記載,到了元末明初,火器已經能做成多管齊發的“連珠炮”。
而此時,朱棣身邊的火器專家焦裕祿、藍玉都在研究如何讓火藥威力更集中、更精準地爆破城墻。明初火藥配方和發射架構進入了一個小高峰。
而此時,一位名叫萬戶的低級官員卻琢磨,火藥能轟開城門,能炸掉列陣,難道就不能產生向上的推力?他在坊間尋來《火龍經》《火器志》和蔣大鴻譯本的《Huolongjing》,逐句品讀,心里忽然生出一個大膽想法:若把火箭反過來用,會不會讓我飛上天?
“火箭椅”的誕生 ·
萬戶不是科班出身,他在陜西跟隨父親當過地方小吏,平時愛翻各種方術、針灸、煉丹的書籍,卻始終對文官的詩文科場毫無興趣。一次偶然機會,他看到民間做煙花爆竹的匠人,把一根根火箭裝進竹筒里,用繩索扎好,一放就連環響。
萬戶心想:“我能不能把這些火箭固定在一張椅子底下,用它們的推力帶著我飛起來?”他對助手們說:“我想上天看看,地上的山河我都走遍,可沒見過天上的模樣。”
助手們都勸: “萬戶,這玩意兒太冒險,你會炸成肉泥的。”可他不聽,執意打造一個能載人的“火箭椅”。
他找來結實的楠木椅,把椅腳改裝成鐵框,先在椅底橫向排布三排共21支小火箭,接著在兩側加了兩組共26支中型火箭。每支火箭前都綁了簡易的引線,準備分批點燃。
為了保證人坐得穩,他還給椅背加了圍欄,腰部綁了皮帶,頭盔和護目鏡也都備齊。最關鍵的是,他在椅子的后方安裝了一個特制風箏,可以在上升到最高點后,剪斷固定繩,讓風箏張開,慢慢滑翔著落回地面。
選了個風和日麗的午后,萬戶穿上厚重麻布衣,戴上頭盔,坐上那把綁滿火箭的椅子。地點選在西安郊外一塊空曠的田野,周圍擠滿了好奇的鄉民和一些打探風聲過來的朝廷小官。
有人拍手稱奇,有人笑他“神經病”。萬戶平靜地對助手吩咐:“第一排先點,聽我吱一聲,就連著發第二排,別給我省著。
助理們抖著手,一根一根地點燃引線。先是底排的七支同時炸響,“轟轟轟”帶著椅子猛地往上躥。
驀地人群一聲驚呼,有人吶喊:“他真的飛起來了!”眼看大約十幾丈高,第二排的七支火箭接著發力,卻沒分段啟動,所有余下的火箭幾乎同時爆炸,火焰猛然向四周噴射。
椅子在半空里碎成幾段,大伙嚇得失聲尖叫。
第四排和第五排的火箭繼而在亂流中燃起,整套裝置徹底坍塌,萬戶隨著殘片直墜地面。聽見“砰”的一聲悶響,人們沖過去,只見那椅子碎裂成木屑,萬戶倒在地上,不省人事。
等抬到衙役馬車邊,才發現他已經一命嗚呼。
萬戶的死,引起地方百姓和官場上下一陣轟動。
有人說他是瘋子,有人說他是天才;也有人質疑,這種實驗能飛到哪兒去?記載萬戶事跡的,最早是陜西巡撫的手稿《關中雜記》,后為法國傳教士梁達美抄回巴黎,成為歐洲人了解中國火箭技術的一個窗口。
1780 年代,俄國工程師在撰寫《火藥與軍事》時,就引用了梁達美手記里的這段文字。
但也有人提出疑問:既然萬戶的實驗成功過第一段,那后面為什么又一起爆炸?設計不合理?
火藥配比不對?還是點燃順序出錯?
“萬戶高估了火箭推力的對稱性,也低估了同時點燃47支火箭的不可控因素”——要是不分段啟動,只憑預設的引線長度和燃燒速度,這種裝置根本承受不了突然的應力集中。
萬戶像一枚未成功的火箭,雖然沒帶他真正飛上天空,卻把中國古代火藥在飛行器方向的潛力暴露出來。
清代康熙年間,西洋傳教士把歐洲火箭新技術帶進北京,才讓滿清皇室驚嘆:“這火藥竟能飛那么遠!”不過,跟萬戶那次轟轟烈烈的飛天嘗試相比,當時的火箭更多是為了軍事遠射和禮儀煙花服務,沒人再想去飛人。
直至20世紀50年代,我國航天事業起步時,一些老一輩火箭專家就在茶余飯后提起萬戶的故事,并肩負起讓“中國人用自己制造的火箭,真正飛上天”的使命。有人感嘆:“萬戶那把椅子,是我們的啟明星;他帶著我們仰望了天,我們接過了他的火炬。”
萬戶用47支火箭搭載一張椅子,試圖飛入云層的壯舉,雖然以悲劇收場,卻是中國古代敢想敢試精神的一個符號。他讓我們明白,技術革新往往來源于最瘋狂的想法。
信息來源:《火器發展史》;《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西洋見聞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