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條“韓國5項申遺被退回”的消息,在國內的社交媒體上炸開了鍋。
網友們紛紛拍手稱快,仿佛終于等到了“正義的審判”。
然而,這個讓國人集體狂歡的消息,并不保真。
既沒有官方聲明,也沒有央媒站臺,甚至連所謂的“中國文化遺產鑒定中心”這個機構是否存在都存疑。
一場狂歡
這條謠言的起源,或許可以追溯到今年5月份。
當時有自媒體聲稱“中國文化遺產鑒定中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遞交了上百份材料,以證明韓國五項非遺項目存在問題,并且要求韓方限時完成自證。
如今限定時限已過,他們沒有拿出證據,就到了非遺除名的時候。
如果只有一句話,那么肯定是沒有足夠的說服力,關鍵就是這條消息的“配套服務”很全面。
首先那些媒體給出了聯合國的官方文件,證明我國已經成為了教科文組織的主席國。
也正因為如此,咱們才能有足夠的話語權來重新審視韓國的非遺問題,這就回答了為什么有關問題說了這么些年,直到今天才“秋后算賬”。
其次這個發布信息的“鑒定中心”也很有模有樣。
不論是名字還是官網,看起來都像是某個官方組織一樣。
既然有了“官方”站臺,那消息肯定保真,這就是廣大民眾的樸素想法,畢竟連官方都不信,還能信誰?
不過這兩點還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這個消息充分調動了民眾的情緒。
相關消息中透露,韓國到7月中旬為止,都沒有遞交足夠有份量的材料。
而且已經遞交的相關材料中,大部分都是現代文獻,只有少部分屬于歷史文獻,還都是在證明那些申請項目源自中國。
進行這樣一波反向證明后,申請必然被退回。
“放棄宗主國文化后連自家文獻都看不懂”這樣的言論再一添油加醋,國人的興奮勁兒就起來了。
被退回申請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要重重懲罰,這才是大快人心的事。
在韓國“被罰過億文化溯源金”“被拉入誠信考察名單”“未來十年加強審核”這些信息的刺激下,根本沒多少人有心思去考究消息究竟是真是假。
這些東西聽起來很解氣,但問題是,為什么這么大的事,聯合國官網,韓國媒體以及國內央媒一家都沒有報道過?
因為這恐怕只是一場空歡喜。
首先來說所謂的聯合國文件,文件是真的,但是首次成為“締約國大會”的主席國,與重新審視韓國問題沒有什么直接關系。
其次那個什么“鑒定中心”也不是什么官方組織,最下邊還有真官方給出的“注意風險”警告語。
剩下那些所謂的“罰金”“誠信名單”這些東西,更是一項有力的證據都沒有。
所有報道的這些媒體,包括一些地方官媒,所引用的也不過是“據媒體報道”這幾個字。
“三人成虎”的意思大概就是這樣,說的人多了,就好像是真的了。
不過,這反而從另一方面反映出如今國內對于文化產業的關注。
聯合國官網截圖
文化的精髓在于傳承
每次聽到韓國申遺,國內輿論都會陷入一種“文化自衛”的應激反應。
從泡菜到端午,從漢服到榫卯,韓國近年來多次將與我國文化高度相似的項目申遺,甚至他們部分網民極端宣稱“韓國是文化之源”,這自然激起中國網友的反感。
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我們對于文化的焦慮。
曾幾何時,國人都覺得“洋人的東西就是好”。
洋火,洋裝,洋房,什么東西前邊加個“洋”字,就是感覺要比“土”的要好,甚至吃一口洋薊都覺得很洋氣。
“文化自信”這種東西,也只是近些年來才慢慢建立起來的。
隨著對于中華文化的認同感逐漸加深,大家才發現原來最好的文化就在身邊。
可也就在這個時候,半島卻一直拿我們的東西去申遺,好像是在搶奪文化話語權一樣。
再加上國內輿論往往把“非遺認定”當作是“文化主權認定”,導致每次聽到“申遺”都會觸發國內的“被搶注”的恐慌。
其實擔心自己的文化在國際上被“誤認”,甚至是被“篡改”,并非沒有理由。
比如“尺八”這種樂器,國內很少有人使用,可隔壁日本已經將其應用到搖滾樂隊中,長此以往,再提到“尺八”,外國人自然先想到日本而非中國。
所以人們就認定,一旦韓國申遺成功,那就是說國際上認同了“韓源”的說法。
實際上,并非如此。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遺認定,核心是“保護”而非“占有”。
簡單來說就是,認定非遺只說明國際上認可了這項傳承的“文化多樣性”,并非是認同了“發源地”。
也就是說,即便他們申遺成功,并不意味著我們的文化就被“偷”了,只能證明這些傳統在半島有了延續性和獨特性。
就比如韓國的“端午祭”,在申請的時候其實就已經說明了“源于中國”。
只是當時大家太過氣憤,只聽進去了網友口口相傳的“韓國申請成功,我們以后連端午節都不能過了”這樣的話。
網友們的反應也并非壞事,至少證明了如今有越來越多的人擁有了對于自身文化的認同感。
大家只是希望能保持自身文化傳承脈絡不被“截斷”,無可厚非。
但所謂的非遺傳承,并不在聯合國的名錄里,而在日常的生活中。
當我們忘記了自己的文化,可別人還在傳承的時候,不必去偷,文化脈絡便已經易主。
可當浙江麗水儺戲走進中小學課堂,當打鐵花成為景區常駐表演項目,當英歌舞每年都在街頭跳起,文化“被偷”的恐慌自然就會消解。
結語
對于我們而言,與其糾結韓國申遺是否為“剽竊”之舉,不如思考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傳播自己的文化。
當然,文化遺產的爭議并不會簡單消失,但我們可以選擇用更加理性的態度,在捍衛歷史真相的同時,也尊重文化多樣性。
畢竟,這不是一場零和游戲,真正的贏家是那些讓傳統生生不息的傳承者,而不是喊得最大聲的人。
部分參考資料:
云端銳評|“韓國申遺失敗”,未經證實為何狂歡?——長江云新聞
明查|韓國申遺機構提交證據通道被聯合國關閉、“申遺全面潰敗”?——澎湃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