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同心筑夢”2025年澳門青少年甘肅行走進甘肅省博物館
西北角·中國甘肅網記者 程健
7月24日上午,“同心筑夢”2025年澳門青少年甘肅行來到甘肅省博物館,來自澳門培正中學等7所中學的30名師生依次參觀了“甘肅古生物化石”“甘肅彩陶”“絲綢之路”三大常設展覽,在“穿越時空”的沉浸式體驗中感受黃河文化的厚重與絲路精神的多彩,完成了一次跨越億萬年、縱覽文明史的深度研學之旅。
“甘肅古生物化石”展以地球生命演化為主線,分地球廳、海洋動物廳、恐龍廳、黃河古象廳四個單元,透過“馬門溪龍”“黃河古象”等鎮館標本,系統展示了甘肅境內從寒武紀海洋到第四紀草原的生命演化史。
走進恐龍廳,長近9米、高3米的“甘肅第一龍”——禽龍骨架巍然矗立。這具2002年自肅北發掘的標本,保存度達65%,其四肢著地、長尾后伸的裝架姿態,依據最新研究成果在國內首次采用,被譽為“中國第一禽龍”。一旁的亞洲最大蜥腳類恐龍——馬門溪龍,以及巨龍類1.47米的巨型腿骨,更引得同學們連連驚嘆。
走進“甘肅彩陶”展廳,欣賞距今8000—3000年的大地灣文化、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彩陶精品,聆聽彩陶紋飾背后的史前生活與信仰。該展覽以時間為軸,精選5000年間大地灣文化至沙井文化的代表性器物210件。舞蹈紋盆、旋渦紋尖底瓶、神人紋壺……紅黑相間的紋飾或寫實、或抽象,記錄了先民對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的觀察與崇敬。彩陶雄渾的線條與絢爛的色彩,令澳門師生連連駐足拍照。
“絲綢之路”展覽以“前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后絲綢之路”為邏輯,通過青銅器、簡牘、絲織品、唐三彩等近500件(組)文物,系統呈現甘肅在東西方交流中的樞紐作用。特別是展出的銅奔馬、儀仗俑、敦煌寫經、波斯釉陶等文物,串聯起了從長安到羅馬的千年商貿與文化交流圖景。同學們驚嘆于銅奔馬的矯健身姿,更在互動屏前模擬重走絲綢之路,體會“和平合作、開放包容”的絲路精神。
甘肅的化石、彩陶和絲路文物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基因,離開博物館,大家不禁感嘆這不僅是一次知識之旅,更是一次心靈回家之旅。
“通過展覽,對古人的生活、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對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有了更多的認識。”來自澳門鏡平中學的高二學生黃俊文說,絲綢之路展廳內張騫出使西域的雕塑令他記憶猶新,“人物刻畫得淋漓盡致,十分壯觀,讓人不自覺想到漢朝繁榮的景象以及出使西域的情形。”他還說,透過博物館可以體會到,甘肅不僅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甘肅的文化也很包容,而且甘肅人也特別注重歷史文化的傳承,是一個多元的、包容性很強的地方。
據悉,本次“同心筑夢”澳門青少年甘肅行還將赴張掖、敦煌等地,進一步感受絲綢之路的多元與包容。
(中國甘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