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判時長一次比一次短!
5月首輪勉強撐滿兩小時,6月次輪縮水至一小時,如今第三輪直接“腰斬”,著急到想見普京,甚至想把特朗普也拉進來談?
短短38分鐘,創下三個月來俄烏接觸最短紀錄。
除了敲定些戰俘移交、遺體歸還的冰冷數字,雙方連面子功夫都省。可火藥味最濃的,是梅金斯基那句砸向記者會的話:“普京總統不是澤連斯基想見就能見的。”
這一次俄烏談判,俄羅斯態度很直接,當烏方代表團團長烏梅羅夫提議8月底舉行元首峰會,并強調“若特朗普和埃爾多安參會將提升含金量”時,梅金斯基的回應的直接:“領導人會晤是為簽署協議,而非重新討論問題。”
這句話徹底暴露俄方底牌,澤連斯基想見普京,除非提前接受全部條件:烏軍撤出東部四州、放棄加入北約、承認克里米亞歸屬。
而澤連斯基當晚視頻講話仍在堅持“先全面停火再談判”的立場,甚至將本輪會談定義為領導人會晤的“預備階段”。
但這種根本性錯位,自然讓此次會談提前夭折。同時也說明特朗普“50天最后通牒”的說辭,俄羅斯沒在怕的。
俄方反應不僅未顯焦慮反倒加速鎖死談判空間!
而這份底氣的根源早已寫在前線,戰場僵持下,主動權卻是在普京這邊。持續高壓制裁未能壓垮俄經濟命脈,歐洲內部因能源、通脹裂痕日深,特朗普高喊的“加大制裁”已成強弩之末的恫嚇。
澤連斯基的困境恰恰在于此。他需要峰會,需要特朗普們作“公證人”,本質是對自身弱勢的彌補。
所以他試圖將道義籌碼具象化為國際會議桌上的桌簽,把“被入侵”的悲情化為牽制俄羅斯的繩索。但俄方卻看透了這一局:一個真正掌控戰場主動權的人,不必要和烏克蘭搞這些場面行為。
僅今年6月,俄軍就發射超過5300架該型無人機。
無人機戰爭的工業基礎在擴大。韃靼斯坦共和國的阿拉布加經濟特區,全球最大攻擊無人機工廠正全速運轉。
“天竺葵-2”自殺式無人機產量已飆升至原計劃的9倍。俄羅斯的無人機產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擴張。
而烏軍的應對之策更是有意思,烏克蘭國防創新項目“勇敢1”平臺推出專門的反無人機步槍子彈,適配北約制式步槍的5.56毫米彈藥。
更隱蔽的光纖無人機成為新銳力量,這種搭載10千米光纖線纜的武器因信號不對外輻射而具備超強隱蔽性。
所以說戰場與談判桌便形成死亡循環,每次會談前必伴隨軍事升級。6月第二輪談判前,烏軍發動“蛛網”行動癱瘓俄核轟炸機隊。第三輪談判前,百架烏軍無人機突襲莫斯科目標。
而這第三輪談判也并非絲毫沒有進展,雙方同意近期進行1200人以上的交換,其中俄羅斯承諾優先歸還“被俘超過三年的重傷者和年輕人”。
這一共識背后是殘酷的數字積累,俄方已向烏方移交7000余具遺體,并承諾若烏方具備冷凍設備條件,將再移交3000具烏軍遺體。
但終是想要談“停戰”,澤連斯基沒有可以見普京的資格。簡單來說,便是此次會談,俄烏雙方是雞同鴨講。
而特朗普的“50天大限”也不過只為渲染緊張氛圍而非真心破局。
他高調介入只為樹立“危機掌控者”形象,對僵局結果早有預期甚至暗自認可,持續的沖突符合攪亂歐洲、牽制戰略對手的邏輯。沖突“可控僵持”,是美俄無需明言的戰略默契。
而歐洲諸國呢?他們的聲音在喧囂中愈發微弱。一面承受對烏援助帶來的財政重負,一面深陷與俄能源脫鉤的陣痛。
法德等國領袖雖仍公開挺烏,其語調卻愈發謹慎節制,但內部的異議卻是不少。若是戰爭久拖不決,歐洲恐將從棋手淪為棋盤上被犧牲的棋子。
況且如今俄烏戰場,是俄羅斯占據上風,即使澤連斯基想拉特朗普再進來談談又如何,如今梅金斯基那句“普京不是想見就能見”便是告知到俄羅斯無意讓澤連斯基從談判桌上贏回戰場失去的東西。
且除去戰俘名單能交換,其他有關領土與主權的讓步卻永無談妥空間。
所以可見,對于此次38分鐘的會談,對于俄烏沖突的結束,又是一場沒有結果的會談結果,況且又有“50天最后通牒”的壓力,可見,澤連斯基若是單打獨斗,并非有可以和俄羅斯抗衡的籌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