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鐵雙井站西南口出來,可以看到一大片正在緊張施工的工地現場,雖有圍擋,但造型獨特的建筑大框架已沖出地面,雛形顯現,這就是北京歌舞劇院項目。
緊挨著北京最繁忙的地鐵站,地基坑距地鐵隧道不到6米,廣渠路排水方涵穿行而過,還要保證建筑未來足夠隔音,施工難度可想而知。通過全新的設計工藝,267個支座如同“彈簧”,將整個“藝術之舟”建筑結構用“懸浮”的方式托起,目前劇場舞臺輪廓已現,上方的格柵層和馬道層正在加緊施工。一年多后,北京歌舞劇院項目將以全新的面貌正式亮相。
不僅是雙井橋畔的北京歌舞劇院項目,再加上城南正在建設中的中國雜技藝術中心、服務戲曲演出的京南藝術中心,北京整個演出市場的城市布局將更加平衡與多元,北京文化中心建設將有更多大型平臺支撐。
北京歌舞劇院項目效果圖。北京演藝集團供圖
百人劇團需要一方自己的演出舞臺
說起北京歌劇舞劇院,老一輩北京人不少還記得它的曾用名“北京歌舞團”,上世紀70年代成立,雙井就是劇團的大本營,舞劇團、歌劇團、音樂劇團的演員,都在這里排練創作,一部又一部歌舞佳作在這里誕生。
從早期的大型舞劇《絲路長城》《圓明園》,到近幾年的舞劇《五星出東方》《破冰》、音樂劇《在遠方》《基督山伯爵》中文版等,40多年來,北京歌劇舞劇院成為北京地區文藝創作的常青藤。
“北京歌舞劇院的演職人員有200多人,原來的劇院沒有演出的舞臺,這些經典的作品問世后,經常只能租場地演出。”北京演藝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原來的劇院只有排練廳,場地設施也相對老舊。為了解決演出場地,讓演職人員有一方自己的舞臺,2022年北京歌舞劇院項目原址重建得到了批準。
地鐵邊上建劇院,獨特設計降噪減震
項目處于地鐵保護區內,北京歌舞劇院項目于2023年5月底開始大規模施工。
在雙井這樣的城市交通核心地段,原址重建北京歌舞劇院項目,可以說是“戴著鐐銬跳舞”。北京演藝集團北歌項目負責人常晶磊介紹,由于緊鄰地鐵,項目主基坑距離地鐵隧道只有5.9米,廣渠路排水方涵穿行而過,使得建設用地面積由原來的6800平方米縮減到4300平方米,再加上周邊環境復雜,給建筑設計施工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地鐵列車經過時震動噪音最大達80.9分貝,這相當于重型卡車緊貼耳邊駛過,而劇場演出要求的噪音上限為35分貝,這比圖書館翻書聲還要輕,比人們睡覺時要求的入眠噪音標準還要低10分貝。為了避免地鐵震動和噪音對演出視聽效果的影響,北京歌舞劇院項目建設采用了獨特的設計工藝,底部通過267個支座將整個建筑結構托起,可以形象地理解為,這是把建筑建在了“彈簧”上,此種建筑設計,既能抵消地鐵震動和噪音,又能保障建筑安全,為今后觀眾欣賞演出以及院團的日常排練都提供了良好氛圍。
高配音舞類劇場,可容納上千人觀演
“就那么巴掌大的地兒,如何建出專業級的劇場,好奇將來的成品。”“小點更好,看得清楚。”……北京歌舞劇院項目自建設以來,就廣受市民關注,城區家門口這一處藝術殿堂成了熱點討論話題。
經過重建的北京歌舞劇院項目,確實值得被期待。從設計之初,新劇院就寄托著美好的寓意,“藝術之舟”外觀將承載著藝術夢想揚帆起航,有望成為東三環南部的演藝新地標。
東三環旁的“藝術之舟”即將起航。北京演藝集團供圖
據介紹,建成后的北京歌舞劇院項目配置比較高端,將設1100座的專業音舞類中型劇場、410座的綜合性開放式小型劇場、5個排練廳以及管理保障用房、設備用房、地下停車庫等多功能區域,為北京歌劇舞劇院和北京民族樂團提供專業演出場所和日常排練場所,同時為來京的國內外表演團體提供藝術舞臺。
家門口看演出,多處大中型劇場崛起
隨著北京演藝之都的建設,散落全城的劇院,正持續織密北京市民的文化空間。京南的中國雜技藝術中心、京南藝術中心,京東的?北京藝術中心、臺湖劇場等,陸續將各類多元化的精彩演出,搬到了北京市民家門口。
在大興經濟開發區春和路上,京南藝術中心正拔地而起,融合了老北京坡屋頂、四合院、影壁墻等多種元素,兼具了傳統韻味與時代特征。該劇場包括一個1100座的戲曲類中劇場、一個600座的曲藝類小劇場和一個400座的綜合性小劇場。京南藝術中心的落成,將有力補充北京南部地區的演藝中心功能,提升該區域的公共文化設施水平,推動南部地區文化的繁榮發展。
不久前,中國雜技藝術中心建設項目迎來關鍵時刻,外幕墻順利封圍,并進入裝飾裝修階段。作為北京第一座專業大型雜技劇場,中國雜技藝術中心將建設1950座的大型綜合劇場、800座的劇場、300座的多功能合成小劇場、合成排演廳以及舞美制作中心,預計2027年完成交付。作為兼具國際化、多元化、創新性演出內容的北京地區第一座專業大型雜技劇場,建成后,將推動文化消費再升級。
自從2023年12月27日正式對公眾開放,北京藝術中心憑借獨特定位、優質資源的疊加效應,迅速崛起為“演藝之都”在北京東部的亮眼風景。城市副中心的演藝事業由此被大力拉動,連臺好戲、名家大團以前所未有的頻率“空降”。
歌舞劇院計劃明年竣工,雙井有了演藝地標
未來,北京的文化演出場地會越來越多,不光是類似北京歌舞劇院項目這樣的大型新興演出場所,小劇場也在遍地開花。僅僅2025年,全市累計認定的演藝新空間預計就不少于100家,全年舉辦戲曲、話劇、音樂會等各類演藝活動將達到4萬場。
然而,促進演藝市場繁榮,僅有高水準的場所并不夠,硬件上來了,軟件也要跟上。今年北京市研究出臺了推動演藝高質量發展支持辦法,從大型營業性演出活動、演藝新空間、精品演出、演藝企業4個方向支持演藝市場主體創新發展。辦法積極支持各類優秀劇目在京演出,鼓勵國內外精品劇目在京首演或開展駐場演出。對于演出場次多、觀眾吸引力強的精品演出,經綜合評定,擇優予以最高50萬元支持;對于取得良好社會反響、效益突出的駐場演出劇目,擇優予以最高100萬元支持。此外,以精品創作為核心任務,聚焦選題、排練、演出等創作關鍵環節,逐步推出了北京文化藝術基金、北京劇目排練中心、北京市劇院運營服務平臺(北京市演藝服務平臺)、原創劇本創作及選題孵化機制等,全鏈條扶持著精品藝術生產。
明年與后年是重要節點,在北京看一場大型精品演出,地點的選擇會進一步豐富,不用再扎堆往中心城區去。但對東三環雙井乃至周邊地區的北京市民來說,驚喜會更加直接,畢竟這個地區一直沒有高級別的演出場所,按計劃將在2026年竣工重啟的北京歌舞劇院項目,作為演藝新地標,將有望拉動大批本地社區的文化消費。
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立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