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海軍卡爾?文森號航母上的一組照片火了:
這艘已經在中東海域部署了238天的航母正拖著一身的疲憊返回本土,而甲板上的F-35C艦載機卻以一種尷尬的姿態搶了鏡——機身通體布滿了紅褐色的銹跡,像是被潑了一身泥漿,面對這種“炫酷”的鐵銹風,有網友調侃其為 “鐵銹風限定涂裝”。
作為美軍專為航母設計的五代機,F-35C從圖紙階段就號稱是 “全天候適應海洋環境”的艦載機,研發時更是宣稱采用了“抗鹽霧腐蝕的先進涂層”。但現實卻給了美國海軍一記響亮的巴掌:僅僅是一次超期部署,戰機機身就布滿了斑斑銹跡。(說明一下:卡爾·文森號航母因胡塞武裝、以色列與伊朗之間的戰爭等多次緊急事態被超期部署,超期時間比計劃多了兩個月左右)
盡管超期部署的確是導致戰機機身表面生銹的一個影響因素,但是這東西一對比的話,差距就立馬顯現出來了!同樣是超期部署的F/A-18E/F“超級大黃蜂”艦載機在面臨相同的情況時卻依舊保持著通體銀白的金屬光澤。這種不經意的對比不僅戳穿了F-35C“先進涂層”的謊言,更暴露了美軍后勤維護的拉垮。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我翻了一下2022年的舊新聞發現,當時卡爾?文森號上的F-35C就出現過類似銹跡,五角大樓發言人給出的解釋是:生銹是由軍火制造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制造錯誤造成的,所有型號都受到了影響,這個問題將在新一批的F-35中“修復”。
目前來看,五角大樓的那時候也就是隨口一說,為了堵住悠悠眾口,其實根本沒把生銹當回事。
那時候銹蝕的還不是特別嚴重
從技術層面看,F-35C的隱身涂層堪稱 “嬌小姐”。
它使用的HAVE GLASS V涂層中含有大量鐵氧體,這種材料雖然能吸收雷達波,卻像鐵塊遇水一樣容易氧化。在航母這種高鹽、高濕、高溫、高振動的環境里,涂層每天都在經歷著 “酷刑”:起飛時被噴氣尾流烤到高溫,降落時被攔阻索拽得震顫,海浪濺起的鹽霧更是無孔不入。久而久之涂層開裂剝落致使金屬蒙皮直接暴露在惡劣環境中,銹跡自然就會迅速爬滿機身。
更要命的是維護環節,美軍給F-35C補漆還在用 “手工作坊” 模式:技術人員得像給藝術品補色一樣細細噴涂,這樣不僅效率低,還容易出現色差和漏涂。
有美軍地勤吐槽:“給這玩意補漆比給古董家具拋光還費勁。”
這次超期部署200多天本就緊張的維護時間被進一步壓縮,最終讓F-35C以“銹跡斑斑”的形象站在了它的前輩F/A-18E/F面前,面子丟大發了。
當然了,這種銹蝕可不僅僅是面子的問題。
機身表面的坑洼和銹瘤會破壞氣動外形,讓戰機在超音速飛行時產生額外阻力;
隱身涂層的破損更會直接導致雷達反射面積增大,就如同穿著隱身衣卻露出了一塊補丁一樣。有軍事專家測算,嚴重銹蝕的F-35C隱身性能可能會下降40%以上,這也相當于從“隱形刺客”一下子變成了“穿著迷彩服的靶子”。
對比我國的殲-20,差距一目了然。
央視鏡頭里的殲-20常年停放在普通機庫,無論是青藏高原的嚴寒還是沙漠的酷熱都能隨時升空。它采用的新型隱身涂層不僅耐高低溫,還能抵御風沙侵蝕,地勤人員用高壓水槍就能完成基礎清潔,要說武器裝備還得用這種“皮實抗造”的東西,讓殲-20無需像F-22那樣依賴恒溫恒濕機庫,真正實現了“全域部署”。
美軍也在作出改變,不過進展不太大;
早在B-2轟炸機時代他們就被涂層問題折磨得頭疼,因為“幽靈”每次飛行完超70%的維護工作都要花在補漆上,每架B-2轟炸機每年光維護費用就高達數億美元。
到了五代機時代,F-22就不提了,那是天生的“公主命”,嬌貴的很嘞。
對于被視為是通用戰機的F-35,洛馬曾拍著胸脯說涂層壽命提升至少3倍以上,結果依舊掉了鏈子。在F-35的三個型號中,尤其以F-35C所處的使用環境最為惡劣,而如今F-35的妥善率常年低于60%,一半以上的時間都需要在機庫里 “趴窩”,這次超期部署更是把后勤體系的漏洞暴露無遺。
當F-35C帶著滿身銹跡返回母港時,它不僅暴露了美軍裝備體系的短板,更折射出了一個超級大國的力不從心。號稱全球部署的航母編隊連自家最先進的戰機都護不住,天天喊著重返亞太卻連基礎的裝備維護都搞不定。或許正如網友調侃的那樣:“再這么銹下去,下次來亞太不是來示威,是來參加‘銹蝕藝術展’的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