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軍事觀察家還在爭論第六代戰斗機該有什么標準時,中國空軍已經悄然調整賽道。最近曝光的衛星圖像顯示,某處軍事基地中出現了五種新型無尾無人機,配合雙座版殲-20S的出現,揭示了一個更現實的戰略選擇——與其在六代機這個昂貴賭桌上跟注,不如把籌碼押在無人機群和忠誠僚機體系的實戰化上。這種選擇背后,藏著對中美軍事博弈的清醒算計。
(圖1)
第六代戰斗機目前更像是個營銷概念而非技術共識。美國NGAD計劃(圖1)號稱要造"系統家族",歐洲FCAS項目深陷合作伙伴扯皮,俄羅斯的"將軍"戰斗機至今只有模型亮相。
在這個背景下,中國選擇暫緩六代機豪賭堪稱精明。
看看殲-36就明白了:23米長的機身更像蘇-34戰斗轟炸機的翻版,重點放在遠程打擊而非空戰格斗。這暴露出解放軍更務實的思路——在臺海和南海的特定戰場環境下,能穿透防空網投送火力的平臺,比追求全能空優的六代機更實用。
無人機群的軍事價值正在經歷指數級增長。中國在某基地測試的無尾設計無人機,很可能是為穿透防空網優化的隱身型號。
這些無人機與雙座殲-20S的組合,本質上是在復制美軍"忠誠僚機"概念,但走得更激進。第二名飛行員專職操控無人機群,意味著每架有人機都能帶出一個小型空中編隊。這種"母艦+蜂群"模式,在臺海沖突場景下尤其致命——先用廉價無人機消耗愛國者導彈,再投入有人戰機收割戰場,這種消耗戰正是美軍最忌憚的。
(圖2)
中國空軍正在構建高低搭配的"系統之系統"。
殲-20(圖2)負責奪取制空權,殲-36專注對海打擊,轟-6K提供核常兼備的遠程威懾,而殲-16這類"導彈卡車"則在防區外發射PL-17超遠程導彈。
這個體系最危險的部分在于,通過數據鏈將無人機、預警機和各型戰機連成網絡后,每個節點都能成為傳感器和射手。比如一架隱身無人機發現目標,后方殲-16就能在300公里外發起攻擊。這種分布式殺傷鏈,比單純追求六代機的單項技術突破更具戰場顛覆性。
南海的"堡壘戰略"暴露了這個體系的軟肋。中國想把南海變成核潛艇的安全港,但為此不得不抽調大量航空兵保護這片海域。殲-36的長航程設計,本質上是在填補這個戰略漏洞——它既能護航轟-6K前出,又能威脅美軍航母編隊。
但問題在于,美國核潛艇在南海的獵殺行動越來越頻繁,2024年已部署11艘攻擊型核潛艇。這種情況下,中國空軍實際上被迫兩線作戰:既要維持對臺優勢,又要保護水下核威懾力量,這種資源分散恰恰是美國最希望看到的局面。
(圖3)
美國面臨的挑戰比想象中嚴峻。中國每年能生產上百架殲-10C這類四代半戰機(圖3),加上無人機可以快速形成數量優勢。美軍NGAD計劃要等到2030年才能服役,中間空檔期正好是中國擴大戰力的窗口。
更棘手的是,中國選擇的技術路線成本更低——改裝現役戰機指揮無人機,比研發全新六代機省錢得多。這種"以量補質"的策略,在臺海這種特定戰場可能形成局部飽和攻擊優勢。
事實上,這場空戰革命的核心其實是算法戰爭。當殲-20飛行員同時指揮四架無人機時,決定勝負的不再是飛機機動性,而是人機交互界面和任務分配算法的優劣。
中國選擇跳過六代機押注無人機,本質上是在賭人工智能的進步速度能彌補硬件差距。未來五年將是關鍵檢驗期。中國需要證明無人機群能承受高強度電子對抗,美國則要加速部署協同作戰飛機(CCA)來保持代差優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