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聯合國舉辦了一次關于“多邊主義與和平解決爭端”的主題會議,卻因為中美代表的一場激烈交鋒,瞬間變成了全球輿論的焦點。
因為這場會剛開到一半,氣氛突然變了,美國代表在發言中直接點名中國“非法主張南海主權”,還要求中國“履行締約國義務”,并且把2016年那場南海仲裁案又搬了出來。
話音剛落,全場安靜了幾秒,中方代表傅聰隨即起身,用一連串有理有據的反擊,把美國懟得啞口無言。
那么,美方為何在這樣一個場合突然對中國發難?傅聰又是如何反殺的?
傅聰的反擊可以說是當場還擊、毫不含糊,他先是指出,美國根本就不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締約國,卻天天拿這個條約壓別的國家,這種“雙標”行為毫無說服力。
接著,他詳細列舉了美國在南海的軍事活動:2025年上半年,美國艦機穿越南海多達9次,抵近偵察同比增長40%,并在該區域部署中程導彈。
“自由航行”是假,軍事干預是真,傅聰語氣堅定地表示,中國不接受、不參與、更不承認2016年所謂“南海仲裁案”的裁決,因為這個仲裁庭本身就是非法越權設立的。
這場辯論,不只是你一句我一句的交鋒,更像是一份完整的國際戰略對抗劇本的現場演繹。
中國的立場清清楚楚,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固有領土,有歷史、有法理、有現實控制。
而美國卻一邊指責中國擴張,一邊和菲律賓、日本、韓國簽訂貿易協議,試圖用經濟誘惑換取政治配合,構建一個對華包圍圈。
更諷刺的是,美國自己曾三次退出教科文組織,最近一次退出將在2026年正式生效,而退出的理由,竟然是反對國際對以色列偏見和社會觀念問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從2011年開始,美國就拖欠教科文組織會費,至今欠款高達6.34億美元。
中方對此態度明確,支持國際組織的權威,但絕不不接受美國“把規則當工具”的做法。
面對美國“帶節奏”的做法,中國并沒有陷入被動,比如在南海問題上,中國持續推進與東盟的《南海行為準則》磋商,強調通過雙邊協商方式解決爭端。
與越南之間,中國建立了海警熱線,與馬來西亞之間,確立了海上相遇規則,這些實實在在的合作項目,才是真正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的力量。
7月22日,另一件事也在默默發生,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接見菲律賓總統小馬科斯。
當天,美菲就簽署了新的貿易協議,菲律賓在協議中幾乎完全讓利,換來的是對美國的“零關稅”待遇。
緊接著,美日也達成類似協議,日本答應開放農產品市場,還承諾投資5500億美元,而韓國也不甘落后,派出產業部呂翰九火速飛往華盛頓,準備談判一份“復制版”協議。
美國一邊和東亞三國大搞貿易,一邊在聯合國會議上對中國發難,時間點選得極為精準。
與此同時,美國駐北約大使惠特克又放出狠話,指責中國“資助俄羅斯戰爭”。
但這種說法,既沒有證據,也沒有根據,卻被安排在中美經貿談判的前夕拋出,目的再明顯不過,就是給中國施壓。
美國想用“南海+俄羅斯”雙重議題,來打亂中國談判節奏,爭取更多籌碼,而中方對此,選擇的不是回避,而是正面迎戰。
至于一直上躥下跳的菲律賓,一方面,它和中國的貿易額在2024年就超過了600億美元,是東盟國家中最依賴中國市場的之一。
另一方面,它又和美國簽署了《加強防務合作協議》,在安全上高度倚賴美方。
中方在多個場合已經點明,如果馬科斯當局一味配合美方對抗中國,最終只會成為“馬前卒”,甚至可能被犧牲掉。
在中美的大國博弈中,中國已經做好準備,不僅有強大的國內市場作支撐,也有完整的制造鏈條和產業體系,不會被輕易撼動。
從聯合國安理會現場的強勢回應,到東盟合作的務實推進,再到瑞典談判的穩步準備,中國一直在主動出擊,不是被動應對。
而美國看似強勢,其實在全球范圍內已經陷入多線作戰的尷尬境地。
7月22日,不僅是中美在聯合國正面對撞的一天,也是中國在國際舞臺上主動亮劍、堅決反擊的時刻。
這不是一次簡單的外交口水仗,而是一次制度與制度、規則與規則、戰略與戰略之間的較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