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過了六十歲,心里是不是總發慌。
打開手機,全是養老金怎么算。關上手機,全是降壓藥怎么吃。
子女打個電話,第一句問身體好不好,下一句就沒話說了。
自己躺在床上,閉上眼睛,全是年輕時候的影子,一睜眼,鏡子里一個頭發白了的老人。
心里的洞越來越大,拿什么填?
錢?兒孫滿堂的熱鬧?過去的光榮?
發現都填不滿,越填越空。
很多人都勸,要放下、看開、享受生活。
都是空話,怎么放下?怎么看開?沒人說得清楚。
所以,今天就給您分享一個非常不錯的應對辦法,是后半輩子,讓你過得幸福圓滿,安安心心的絕佳武器:烏鴉定律。
聽起來怪。但管用。
只要懂了“烏鴉定律”,后半輩子怎么過,心里就有底了。
“烏鴉定律”是什么。
烏鴉定律是德國哲學家卡爾·亨普爾提出的。
他問,如果要證明“天下烏鴉一般黑”這個道理,你怎么辦?
你肯定會說,簡單,去抓烏鴉。
抓一只,是黑的。再抓一只,還是黑的。
抓了一萬只,都是黑的,差不多就證明了。
但亨普爾說,有一種更省力的辦法。
你不用去抓烏鴉,只要抓不是烏鴉的東西就行了。
比如你抓到一個紅蘋果,咦,這個不是烏鴉,而且也不是黑的。
你又看到一個綠色的郵筒。你再說一句:這也不是烏鴉,也不是黑的。
你看到的每一個不是黑色的東西,都不是烏鴉,然后,慢慢就證明了“天下烏鴉一般黑”。
聽不懂沒關系,記住一個道理就行:想證明一件事,不一定要直接去找證據。可以反過來,找反證據。
把這個研究放到六十歲后的人生,簡直是一劑良藥。
一個幸福的晚年,什么是幸福,誰也說不清。
你天天去找“幸福”的證據,天天問自己“我今天幸福嗎”,只會越問越焦慮。
運用“烏鴉定律”,你換個問法。
不要問“我幸福嗎”,要問“我今天痛苦嗎”。
早上醒來,身體沒有疼得下不了床,這不是痛苦。
中午吃飯,胃口不錯,能吃下一碗飯,這不是痛苦。
晚上看電視,看到一個有意思的節目,笑了五分鐘,這不是痛苦。
一天下來,你找到了幾十個“不是痛苦”的證據。
然后慢慢的,反向地證明了:不錯呀,我很幸福。
如果懂得這個方法,就不會再用放大鏡去看身上的小毛病。不為子女一句無心的話反復琢磨。不再為銀行里那個數字日夜憂心。
畢竟,一個一個“不痛苦”的瞬間累加起來,是什么?就是實實在在的安寧,穩穩當當的晚年啊!
你每天都在給自己補充證據,證明小日子過得不錯,可不是幸福嗎?
也許,這么說還是有點空洞,我們把烏鴉定律用在具體的生活問題里,看看怎么用,也許您就能明白了。
六十歲以后,躲不過五個大問題。用“烏鴉定律”看,都有解法
第一個問題,身體。
老了身體出問題在所難免,可是很多人怎么做。
天天盯著這里酸,那里痛。
或者去醫院拿回一堆單子,看不懂,就自己嚇自己。
一點小毛病,天都塌下來了。
那么,可以換成烏鴉定律的做法,不要去找“我病了”的證據。去找“我沒病”的證據。
今天還能自己下樓買菜,證明你的腿腳還好。
昨天還能看清楚報紙上的小字,證明你的眼睛還好。
后天還能想起昨天晚飯吃的什么,證明你的記性還好。
這里那里都很好,說明我身體還不錯啊。
誠然,你也能找到身體不好的證據,但最后,會被身體好的證據給蓋過去,心態可不積極了嗎?
英國有個叫歐文·亞隆的心理醫生,他寫過一本書叫《直視驕陽》。
書的一開頭,他非常的恐懼死亡,但書到最后,他漸漸想明白了,留下了一句話:“盡管人終有一死,但我很高興,此刻我還活著。”
把注意力從對未來的恐懼,轉移到對當下的確認。
確認我還活著,我還能呼吸。
只要確認每一個“還能”,就證明你身體再壞也壞不到哪里去。
第二個問題,錢
年輕時拿命換錢,老了要拿錢換命。
所以說,人老了,對錢的看法還是跟年輕一樣,能不難受嗎?
不要天天算計錢的總數。
總數是固定的,越算越少,越算越慌。
用“烏鴉定律”看錢。
不要問“我的錢夠不夠花一輩子”,要問“我今天的錢夠不夠花”。
今天水費電費交了。夠!
今天買菜的錢付了。夠!
下個月的藥費準備好了,夠!
每一個“夠”,都是一個堅實的證據,證明你不窮。
顏回是孔子的學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說的就是顏回。
顏回都窮成這樣了,還那么樂呵,因為他不看自己沒有什么,他只看自己擁有什么。
哪怕只有一碗飯一瓢水,也能樂在其中。
把對未來的焦慮,轉化為對當下的確認。
你會發現,絕大多數時候,日子都能過得去。
心里不慌,錢反而顯得更經用了。
第三個問題,孤獨
人老了,孤獨是常態。
但孤獨不等于凄涼。
不要總等著別人來填補你的孤獨。
等著子女的電話,等著朋友的邀約。
那是把自己的喜怒哀樂,交到別人手上。
別人一忙,你就落空。
可以用“烏鴉定律”找樂子。
不要去想“沒人陪我”,要去發現“什么東西在陪我”。
窗臺上的那盆花,今天開了,它在陪你。
收音機里的那段戲,唱得真好,它在陪你。
樓下那只懶洋洋的貓,看了你一眼,它也在陪你。
萬物皆有情,只要你的心是開放的。
日本電影導演小津安二郎終身未娶,晚年一個人生活。
他的電影里,總有一種淡淡的、從容的孤獨感。
小津安二郎曾說過一句話:“人生和電影,都以余味定輸贏。”
晚年的生活,品的就是余味。
說白了,就是自己跟自己相處的能力,也就是去發現“不孤獨”的證據。
一本書,一首曲子,一杯茶,它們都是讓你不孤獨的朋友。
第四個問題,我沒用了
退休了,離開工作崗位,感覺自己成了家里的擺設,沒人需要了。
如果有這樣的感覺,人雖然好好活著,但心已經離死不遠了。
法國作家波伏娃在《老年》里寫過:“當我們熱愛生活時,我們不計較生活。最恐怖的是,熱愛消失了”
所以,這個時候,一定要用“烏鴉定律”重新定義你的價值。
不要去找“我沒用”的證據。
比如,子女不聽我的建議了,家里的大事不跟我商量了。
要去積累“我有用”的證據。
今天給孫子講了一個他沒聽過的故事,孫子捧腹大笑。
今天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凈凈,家里衛生滿分。
今天只是坐在那里,安安靜靜的,沒讓家人為你擔心。
一個家庭里,老人是什么,是定海神針。
只要你在那里,那個家就還是一個完整的家。
什么都不用做,光是存在,就是一種貢獻,這也是你有用的有力證據。
第五個問題,怕死
這是所有問題的根源,但是你越怕死,它來得越快,因為恐懼會摧毀你的身體。
但實際上,你若能用“烏鴉定律”的態度面對死亡,它就什么也不是。
比如,你就可以隨時隨地的證明:我還活著。
每一次心跳,呼吸。
看到的每一個日出。
嘗到的每一口飯菜。
都是在證明“我還活著”。
所以啊,要把對死亡的恐懼,全部轉化成對“活著”的慶祝。
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說過:“死亡對我們來說什么也不是,因為當我們在時,死亡不在;當死亡來臨時,我們已不在。”
你看到的每一個紅蘋果,都在幫你證明:死亡還沒有到。
既然沒來,就不用管它。
過好眼前的每一分鐘。
證明你活著的證據,俯拾皆是,多得讓你沒空去想什么時候死。
美國的心理學家萊查斯,給出了高質量晚年生活的10條標準。
你看看,是不是跟“烏鴉定律”的活法,完全合拍。
1.有充分的安全感。
靠“烏鴉定律”,能天天發現自己“不危險”“不匱乏”的證據,安全感是自己給的。
2.對自己的生活有充分的了解。
充分的了解,也就是不夸大,不恐慌,客觀地看,只看事實,不看想象。
3.有自己的知心朋友。
朋友不一定是人。一本書,一個愛好,一只寵物,能讓你內心安寧的東西,都是知心朋友。
4.能和家人保持良好的關系。
兒孫自有兒孫福,你安寧了,家里就安寧了。
5.能進行有創造性的活動。
不斷的尋找“證據”,就是最好的創造。
6.能過上有規律的生活。
規律,是晚年生活的壓艙石。其本身就是無數個“不混亂”“不失控”的證據。
7.保持對社會事件的興趣。
看看新聞,讀讀報紙,就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腦子還在轉,自己和世界還有連接。
8.保持學習的愿望。
學什么不重要,學習本身,就是一個“我還沒老”的證據。
9.能適當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感受。
不把小事放大,就是“適當”。
10.能接納自己,客觀地評價自己。
所謂接納,也就是接納自己老了。然后呢。把注意力放到那些還能做的事情上。
你看,心理學家說的這些標準,本質上都是在教一件事:把注意力從你沒有的,轉移到你擁有的。從對未來的憂慮,轉移到對當下的確認。
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晚年雙目失明,他說:“上帝雖然給了我黑暗,但也給了我80萬冊書,我愛上帝。”
把最為歡喜的注意力放在“80萬冊書”上,而對“黑暗”一筆帶過,這就是“烏鴉定律”的最高境界。
不要再去找那些證明你“不行了”的黑烏鴉了。
太累了。也找不到。
從今天起,做一個低頭撿拾“紅蘋果”的人。
看看窗外的太陽,摸摸自己的心跳,聞聞飯菜的香氣——很好。
把這些“很好”一個個裝進口袋。
口袋滿了,心就滿了。
心滿了,人就安穩了。
后半輩子怎么過,就這么過,一天一天,安安穩穩地過。
烏鴉定律就是60歲后最好的禮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