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一聊那些年在NBA短暫閃耀卻迅速隕落的國際球員。他們帶著歐洲聯賽的榮光、世青賽的驚艷登陸NBA,可最終卻像煙花一樣,絢爛一瞬,轉瞬即逝。今天就列舉幾個典型,看看他們為啥沒能在聯盟站穩腳跟。
1. 馬文·巴格利:從“下一個波什”到聯盟補貼78萬的流浪漢
2018年選秀夜,國王放著東契奇不選,硬是拿下這位號稱“下一個波什”的跳跳男。新秀賽季14.9+7.6,看著還行,結果呢?身高虛報、防守黑洞、三分稀爛,7年換4隊,薪資從3750萬暴跌到底薪78萬還得靠聯盟補貼。同屆東契奇已是MVP候選,巴格利卻連垃圾時間都混不上,成了高順位魔咒的典型受害者。
2. 米利西奇:03白金一代的“最水榜眼”
這名字老球迷都懂——03年力壓安東尼、韋德、波什的榜眼秀!活塞為了他放棄甜瓜,結果呢?整個生涯場均6分4板,唯一高光可能是跟著活塞混了個戒指。后來他轉行拳擊,還吐槽NBA毀了他,可說到底,還是適應不了NBA的對抗和節奏。
3. 斯潘諾里斯:歐洲之王,NBA的過客
當年火箭球迷可盼著他和姚明組“國際雙核”,結果這位歐洲聯賽MVP在NBA場均2.7分,打了31場就溜了。不是他沒實力,而是NBA的體系壓根不給他持球權,最后回希臘繼續當“殺手”,留下句名言:“NBA教練根本不懂籃球。”
4. 特奧多西奇:塞爾維亞魔術師的短暫魔術
號稱“歐洲第一控衛”,30歲才登陸NBA,在快船打了兩年就黯然離場。傳球風騷,但防守和速度被NBA后衛生吞活剝。約基奇的成功讓人忘了,塞爾維亞球員在NBA的生存率其實不高,24人登陸,真正站穩的沒幾個。
5. 弗雷戴特:“寂寞大神”的NBA幻滅
NCAA得分王,NBA卻成了“防守提款機”。在上海大鯊魚場均40+,回NBA連板凳都坐不穩。他的故事證明了一點:在NBA,光會得分沒用,你得全能,還得能防。
為啥這些天才混不下去?
一是NBA的球探體系有時會誤判,過于迷信體測數據,忽視比賽智商;二是聯盟生態變了,十年前吃餅型內線還能混,現在沒三分、沒防守的直接淘汰;三是文化適應問題,歐洲球員習慣了團隊籃球,NBA卻更看重個人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