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溺亡浮選槽,光鮮技術為何成如此不堪?
楓玲婷韻
7月的一則新聞刺痛全網:某高校實習生在企業實習時,不幸墜入浮選槽溺亡。更令人心驚的是,涉事設備——那臺吞噬生命的浮選槽,竟曾獲得國家專利授權。這中間到底藏著多少被忽視的安全漏洞?
復盤事件經過,漏洞觸目驚心:
1. 設備設計的“隱形殺手”:專利文件中,浮選槽以“高效沉淀分離”為賣點,卻對槽體深度(超3米)、內壁光滑度等安全參數一筆帶過?,F場調查顯示,槽體未安裝防墜落護欄,僅用簡易蓋板遮擋,且未與控制系統聯動(開蓋即停機)。
?2. 管理的“致命松懈”:企業將實習生安排在無監護狀態下單獨巡檢,既未進行專項安全培訓,也未配備救生設備。而這類處理工業廢水的浮選槽,往往殘留化學藥劑,即便未溺亡,接觸也可能危及健康。
?3. 專利審核的“盲區”:查詢該專利可見,其保護范圍集中在“分離效率提升”,未涉及安全防護設計。這暴露出部分技術專利重功能、輕安全的通病——只要技術方案“新穎”,安全細節可被選擇性忽略。
事件發酵后,網友追問:難道“有專利”就等于“安全合規”?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企業逐利無可厚非,但將技術榮譽凌駕于生命安全之上,終將付出代價。專利證書應是技術進步的勛章,而非規避責任的擋箭牌。如何讓專利審核不僅看創新度,更納入安全強制性標準?
每一起安全事故,都是對“技術向善”的拷問。愿這起悲劇能撕開行業盲區——比起專利數量的增長,更該被重視的,是每個細節里對生命的敬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