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中東戰爭是英法兩國在中東和世界的最后一次冒險,也是他們的最后一次失敗。
這場戰爭暴露了英法兩國在經濟、軍事、政治上的種種弱點,也顯示了他們在國際社會中的孤立和落后。
同時,這場戰爭也是美蘇兩國在中東和世界的崛起的標志。
這場戰爭顯示了美蘇兩國在經濟、軍事、政治和意識形態上的強大和競爭力。
最終美蘇兩國成為了中東地區的主要干涉者和競爭者,埃及則成為了阿拉伯世界的領導者和民族主義的象征。
那么,英法是如何衰落的?第三世界的埃及又是如何在美蘇的夾縫中崛起的呢?
英法的衰落
第二次中東戰爭,又稱蘇伊士運河危機,是1956年英國、法國和以色列聯合對埃及發動的軍事行動。
目的是奪回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并推翻埃及總統納賽爾的政權。
納賽爾
這場戰爭的背后,不僅有著英法兩國的密謀,更有著美蘇兩國的暗流涌動。
英法兩國的密謀,始于埃及于1956年7月26日宣布國有化蘇伊士運河公司,從而剝奪了英法兩國在運河的利益和影響力。
因此,他們決定采取軍事行動,恢復運河的管理權,并摧毀納賽爾的政權,以維護他們的利益和威望。
經過了多次的秘密會議和協商,兩國最終于10月24日在巴黎郊外的塞弗爾達成了三方協定,邀請以色列加入他們的行動。
根據協定,以色列首先向西奈半島發動襲擊,然后英法兩國以維護運河的安全為借口,要求雙方撤退,并派遣軍隊進駐運河區,從而達到接管運河和推翻納賽爾的目的。
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埃及之所以敢這么干,其實背后有著其他美蘇等大國的授意和默許。
美蘇兩國雖然在冷戰中處于對立的地位,但是他們都不滿意英法以三國的行動。
認為這是對他們在中東和世界的利益和影響力的挑戰,也是對國際秩序和穩定的破壞。
因此,他們決定采取外交和經濟的手段,迫使英法以三國停止戰爭并從埃及撤軍,以維護他們的利益和威望。
美國通過拋售英鎊,導致英國的貨幣貶值和經濟危機。同時,否決了英國的貸款申請,大大削弱英國的經濟能力。
而蘇聯的制裁,主要表現在外交上,它通過向英法兩國發出武力威脅,增加英法兩國的軍事壓力。
同時,他向埃及提供了大量直接的軍事援助,一下子讓埃及的軍事能力有了質的飛躍。
美蘇兩國的制裁,雖然沒有直接使用武力,但是有效地制止了英法以三國的侵略行為。
美蘇兩國的制裁,最終迫使了英法以三國在1956年11月6日接受了停火決議,并在1957年初從埃及完全撤軍。
至此,英法兩國徹底喪失了在中東地區插手的能力,淪為了美國的“盟友”。
美蘇的好處
在明面上來看,美國通過阻止英法以三國的軍事行動,避免了中東地區的戰爭擴大和升級,也避免了與蘇聯的直接沖突和對抗。
往大了說,這既維護了中東地區的和平與安全,也維護了自己的軍事利益和安全。
但是,在暗中,美國則建立了自己在中東地區的一個重要的盟友和代理人,增強了自己在中東地區的軍事存在和影響。
而對于蘇聯來說,在美國插手中東石油資源的時候,蘇聯自然是見者有份,從中也獲取到了可觀的石油資源。
更為重要的是,蘇聯在中東獲得了自己的橋頭堡,那就是埃及。
通過向埃及提供軍事援助,建立了自己在中東地區的一個重要的盟友和代理人,增強了自己在中東地區的軍事存在和影響。
蘇聯在戰爭中,向埃及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和軍事顧問,幫助埃及抵抗英法以三國的進攻。
包括向埃及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和軍事顧問,包括坦克、飛機、導彈、火炮、雷達等,使埃及的軍事實力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另外,蘇聯利用自己強大的軍事能力,為埃及提供了軍事保護和支持,包括在地中海部署了海軍艦隊,以阻止英法以三國的海上進攻,也在中東部署了空軍部隊,以威懾美國的空中干涉。
蘇聯在戰爭中,建立了自己在中東和非洲的軍事基地,也建立了自己在中東和非洲的軍事同盟。
利用自己的外交和宣傳,蘇聯對英法以三國的軍事行動進行了抵制和威脅,也對埃及和其他阿拉伯國家的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運動進行了支持和指導。
也幫助埃及重建了蘇伊士運河和阿斯旺水壩等重要的基礎設施。
可以說,蘇聯逐漸樹立了自己在中東和非洲的領導地位,也打開了自己在中東和非洲的市場和渠道。
可以說,英法真的是偷雞不成蝕把米,不僅沒有獲得一分一毫的好處,還讓美蘇掙得盆滿缽滿。
阿斯旺水壩
最大的贏家
在這一場局部戰爭中,獲得好處最多的,莫過于埃及了。
埃及從中獲得了國際和國內方面的好處,也在中東地區確立了自己的地位和角色,成為中東問題的主要參與者和影響者。
這場戰爭也促使埃及重新審視和調整自己的國內政策和國際戰略,以適應中東地區的變化和發展。
國內上,埃及通過抵抗英法以三國的侵略行為,顯示了自己作為埃及人民的領導者和維護者的形象和地位。
埃及在戰爭中,展現了自己的民族英雄和民族精神,埃及軍隊和城市居民在英法以三國的轟炸和進攻下,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和反擊,給敵人造成了重大的傷亡和損失。
可以說,埃及在這一場戰爭中徹底實現了自己的民族目標和民族夢想,并且成功地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
這不僅顯示了自己作為埃及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力量和擁護者的形象和地位,贏得了埃及人民的尊重和支持,更是贏得了埃及軍隊和城市居民的擁護和信任。
奪回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之后,不僅實現了埃及的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還實現了埃及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結束了英法在埃及的殖民統治和剝削,開啟了埃及的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的新篇章。
在國際上,埃及通過抵抗英法以三國的侵略行為,顯示了自己作為阿拉伯世界的領導者和維護者的形象和地位。
同時,這也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尊重和支持,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的同情和信任。
埃及也通過獲得美蘇兩國的外交和經濟的援助,增強了自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也增強了自己在國際組織中的地位和作用。
更為重要的是,在過去英法的長期限制下,埃及的工業發展長期停滯,許多工廠停產或減產,許多工人失業或減薪。
戰爭結束后,沒有了限制的埃及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進了埃及的工業發展,提高了埃及的工業水平和競爭力。
埃及政府實行了國有化和計劃經濟的政策,實行了進口替代和出口促進的政策,鼓勵和支持埃及的輕工業和重工業的發展,提高了埃及的自給自足能力和出口收入。
埃及在工業發展方面,得到了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援助和貿易優惠。
蘇聯向埃及提供了大量的工業設備和原材料,也向埃及提供了工業技術和人才的培訓。
埃及也與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了穩定的貿易關系。
出口了大量的棉花、橘子、玉米等農產品,進口了大量的機械、鋼鐵、石油等工業產品。
為了進一步發展,埃及在1960年代末期開始了經濟開放政策,放松了國有化和計劃化的限制,鼓勵了私營部門的發展,吸引了外國投資和技術。
埃及還加入了非洲統一組織,參與了非洲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一舉成為了非洲的強國之一。
尾聲
第二次中東戰爭是20世紀中葉的一場重要的國際沖突,它改變了中東和世界的格局和走向,也影響了中東和世界的歷史和未來。
這場戰爭,不僅反映了當時的歷史潮流和時代要求,也影響了今天的國際秩序和世界格局。
這場戰爭,值得我們深入地研究和思考,以期從中汲取歷史的教訓和啟示,為我們的未來的和平與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