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烏克蘭沃倫州的麥田里出了件新鮮事:一架幻影2000戰機冒著黑煙扎在地里,機身都摔變形了。但說出來你可能不信,這架戰機不是被俄軍打下來的,而是自己“罷工”——設備出了毛病,飛行員趕緊跳傘才保住命。
這事兒說起來有點黑色幽默:俄烏打了這么久,雙方都在拼火力,結果自家設備掉鏈子比敵人的導彈還致命。但比這更讓人覺得“魔幻”的,是另一件事——同一天,俄軍明明盯上了12架烏軍戰機,眼看就能打下來,最后卻只能眼睜睜看著它們跑了。
這12架戰機是被俄軍的突襲逼出來的。那天凌晨,俄軍算是下了狠手:戰機升空、導彈發射、無人機和遠程炮兵齊上陣,目標直指烏克蘭西部的空軍基地。按俄國防部的說法,確實打中了不少地方——征兵點、機場跑道,連修戰機的“修理廠”都被重點照顧了。
這么一來,烏軍空軍基地肯定亂了套。俄軍雷達屏幕上看得清清楚楚:12架烏軍戰機跟受驚的麻雀似的,慌慌張張地飛了起來,到處找地方躲。
這時候俄軍的蘇-35飛行員估計都興奮壞了。要知道,蘇-35在烏克蘭天空幾乎是“大哥”級別的存在。論遠程對打,它掛的R-77導彈比烏軍老掉牙的R-27先進一代;論近距離格斗,速度和機動性也能穩壓烏軍那些“老爺機”。后來又配上了R-37M導彈,這玩意兒能打200多公里,速度快得離譜,命中率據說有60%-80%。按說只要鎖定了,烏軍戰機基本就是“跑不掉”。
當時的情況也確實順:蘇-35高速接近,雷達穩穩鎖定,飛行員手指都快按到發射按鈕了——完美的攻擊機會!可就在這時候,意外發生了。
那12架烏軍戰機沒在烏克蘭領空瞎轉悠,而是齊刷刷地朝著一個方向猛沖——羅馬尼亞邊境。其中4架動作快的,直接扎進了羅馬尼亞領空。
就這一下,俄軍所有的優勢都成了擺設。羅馬尼亞是北約成員國啊!北約有個“集體防御”條款,意思是“打一個等于打全部”。別說真把導彈打過去,就算導彈碎片飄到羅馬尼亞境內,都可能被當成“攻擊北約”。這風險誰也不敢擔,畢竟賭的是國運。
所以蘇-35飛行員只能把手指從發射按鈕上挪開,眼睜睜看著目標消失在羅馬尼亞方向。俄羅斯有記者吐槽這是“夾著尾巴逃竄”,雖然難聽,但理不糙——幾千萬美元的先進戰機,遇上躲進北約的敵機,連追都不敢追太近,換誰都憋屈。
更讓人無奈的是,烏軍戰機剛飛過去,羅馬尼亞和北約的預警雷達就全開機了,北約戰機也立馬升空:羅馬尼亞的F-16從基地飛出來,意大利的“臺風”戰機也趕過來“警戒”。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哪是警戒,分明是給烏軍戰機“站崗”,生怕俄軍追過來。
俄羅斯有位功勛飛行員說得實在:“基輔想保飛機太簡單了,往羅馬尼亞一飛就行。” 北約的領空就像給烏軍戰機開了“免死金牌”,俄軍再厲害的武器,也碰不得這道“墻”。
結果那天俄軍忙了一晚上,真正的“戰果”就只有那架自己摔下來的幻影2000。剩下的11架呢?在羅馬尼亞加完油、修好狀態,隨時能再飛回烏克蘭戰場。
這事兒不是偶然,其實是俄軍在戰場上的常態——明明能看見敵人的“命門”,卻因為北約的存在,根本動不了手。
比如烏軍的外援武器,大部分是從波蘭的熱舒夫基地運過來的。那地方就像烏軍的“物資心臟”,成噸的武器從這兒送到前線。俄軍肯定想炸了它,但波蘭是北約成員國,只能看著它天天運轉。
還有烏軍的軍工生產,現在正往丹麥、加拿大搬。這些地方同樣是北約的地盤,俄軍的導彈再遠也打不到。甚至烏軍新訓練的6萬多士兵,也在英法等國的訓練營里學習,安全得很。
俄軍只能盯著烏克蘭境內的目標打,可真正能決定戰局的“核心資源”,都躲在北約的保護傘下。就像一個人想打對手,卻發現對手的胳膊腿藏在別人身后,只能打打露在外面的手指頭。
也正因如此,俄烏戰場才成了現在這副樣子:雙方打得血流成河,戰線卻沒太大變化。俄軍想靠火力一點點推進,烏軍就靠著預設陣地拖延,等西方援助。誰都沒法一下子打垮對方,只能耗著。
回頭再看那架摔在麥田里的幻影2000,確實有點“命運弄人”。它沒能像同伴那樣躲進北約領空,結果栽在了自己人手里。而他的11個同伴,靠著北約的“保護傘”安然無恙。
這事兒說到底,就是現代戰爭的無奈:有時候決定勝負的不是武器多厲害,而是背后的“靠山”夠不夠硬。俄軍的導彈再準、戰機再強,碰上周全的北約防護網,也只能收著打。而這場仗拖得越久,這種“看得見卻打不著”的憋屈,恐怕還得持續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