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全球防務觀察》披露:七個月內,俄烏前線損失逾百套先進防空雷達,烏克蘭無人機出動量較2024年同比增長430%,北約對俄戰場情報支持已超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時期五倍。德國國防開支激增至GDP的2.4%,位列北約第二。這場混戰,已讓歐洲格局悄然生變。
迷霧背后的北約“隱身”參戰
早在2025年夏季前線態勢驟變之時,西方“中立”表象已難掩實情。美國、德國、英國、波蘭等國本就持續為烏克蘭輸送裝備與技術支持。
從愛國者防空系統的流轉、北約電子偵察機的高頻巡邏,到星鏈衛星網絡為烏克蘭提供戰場實時數據,整個西方世界的介入力度已遠超外界預期。
6月以來,烏克蘭無人機對俄境內重要目標的打擊頻率創新高,突破了以往有限度襲擾的模式。俄國防部7月初罕見地承認,頓巴斯方向三套450公里級預警雷達同日失效,防空體系出現“黑洞”。北約情報滲透程度之深,遠超俄烏沖突初年,電子戰、衛星遙感、無線電定位等力量已形成跨國聯動。
德國的角色尤為突出。原本在戰爭初期態度消極的德國,如今卻成為北約援烏主力。7月,德國主動將5套現役愛國者防空系統交付烏克蘭,美國則以新生產裝備補償德國庫存。這一操作不僅令德國本土防空力量大幅削弱,也讓德國在北約內部話語權明顯上升。
德國國防部長皮斯托留斯在柏林的一次公開講話中承認,德國防空缺口將在“未來幾個月內持續存在”,但“支持烏克蘭,是共同安全的前提”。與公開表態相反,德國相關軍事人員已以“顧問”身份進入烏克蘭深度協作。北約參戰的“偽裝”,已然徹底撕裂。
俄軍防空網遭遇“毀滅性打擊”
7月19日,烏軍自殺無人機襲擊俄軍防空師雷達站,S-300V天線和48Ya6-K1預警雷達集體癱瘓,頓巴斯俄軍指揮層描述為“前所未有的災難”。P-18老式雷達被民用無人機改裝炸毀,俄軍自詡堅固的防空網瞬間“瞎了一只眼”。
北約電子偵察機常年盤旋黑海上空,為烏克蘭提供實時定位數據。星鏈衛星網絡成為無人機作戰的“空中指揮所”,土耳其產游蕩彈藥與淘寶級巡飛彈批量投入前線,俄方陣地屢屢被遠程精準打擊。
俄軍試圖通過陣地后撤、偽裝等傳統手段規避新型威脅,但在美軍合成孔徑雷達、熱成像識別和信號特征分析面前,傳統手法形同虛設。三個月內,俄軍防空陣地平均后撤距離高達90公里。俄裝甲與防空裝備損失統計達到2022年-2024年三年總和的1.3倍。
澳大利亞M1A1坦克剛到烏克蘭即被視為“鐵棺材”,此前美軍援烏31輛M1坦克大多毀于俄“柳葉刀”自殺無人機,相關視頻網絡流傳。
德國M270火箭炮用民用卡車運輸,暴露在俄方火力圈。法國提供的凱撒標志偽裝車也被譏為“糊弄作業”。烏克蘭本土自制的充氣“海馬斯”偶有奇效,卻難以彌補高價值裝備損失。
北約裝備“內循環”
德國在本輪沖突中的身份轉變,耐人尋味。援烏物資清單不斷升級,德國不僅掏出“家底”,還自愿讓位于美國新裝備。7月22日,德國與美國簽署補償協議,德國先將5套現役愛國者系統轉送烏克蘭,美國隨后交付新產系統給德國。
瑞士原定2027-2028年接收的愛國者訂單被無限期推遲。德國國內防空體系因此出現“真空”,短期內無法補充。
財務層面,德國需以高于美國本土價格采購新裝備,每套愛國者系統高達25億美元。美國在這場“裝備內循環”中實現零風險套利。德國表面承擔巨大風險,實則憑借對烏援助提升了自身在北約的核心地位,獲得了更強的地區安全話語權。
德國軍人以“教官”“顧問”身份進入烏克蘭實際操作防空系統,北約直接參戰已成公開秘密。德國少將弗倫丁多次敦促烏克蘭對俄機場、兵工廠發動更大規模打擊。烏克蘭無人機襲擊俄本土目標頻率激增,6月1日重創多座俄空軍基地,數架圖-95MS、圖-22M3轟炸機被毀,俄空軍數年難以恢復。
俄烏戰場已進入“電子戰全開”階段。烏克蘭無人機打擊能力持續擴展,北約為其提供前所未有的情報和作戰支持。7月21日晚,俄軍摧毀烏克蘭一套愛國者系統,包括三部發射器與AN/MPQ-65雷達。愛國者系統攔截無人機成本倒掛,一枚導彈500萬美元,無人機成本低至5萬美元,烏軍裝備消耗速度遠超補充速度。
俄方并未被動挨打。德國少將弗倫丁坦言,俄羅斯在無人機、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生產線上取得突破。天竺葵-2無人機日產量已超100架,計劃提升至500架/天。伊斯坎德爾-M彈道導彈、Kh-101巡航導彈年產量均增長數倍。俄軍通過提升裝備產能和更新反無人機技術,試圖扭轉戰局。
烏克蘭特種部隊大量采用淘寶級無人機改造巡飛彈,配合北約天基偵察,將百萬美元級防空裝備當作“野雞”打擊,俄軍防空體系屢遭突破。
電子對抗、熱成像、信號特征識別等新手段,使傳統陣地偽裝難以發揮作用。俄軍偽裝與電子戰水平被指滯后,陣地暴露,損失慘重。
“贏家”德國,還是泥潭更深?
德國高調援烏,北約內部地位飆升,表面看似“贏家”。但經濟危機陰影下,德國軍費大幅增加,國防預算達歷史新高。美國“零風險套利”,德國卻承擔實際裝備缺口與高昂采購成本。
局勢發展并未如德國所愿。烏克蘭在無人機打擊和西方高科技支持下雖取得局部戰果,但整體戰局并未根本改變。
俄軍裝備損失雖重,但產能不斷提升,前線攻防反復。西方援助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卻難以根本逆轉戰場態勢。德國的“領頭羊”角色雖然彰顯國際影響力,實則陷入不斷加碼的安全負擔和經濟壓力。
俄軍若不加快反無人機裝備升級,防空部隊或將重演黑海艦隊團滅慘案。北約直接介入、裝備損耗與補充的速度博弈、無人機技術的不斷升級,令這場沖突變得更加難以預測。
參考資料:
環球網:2025-07-25 06:34:趙隆:北約構筑“威懾之弧”只會加劇全球安全赤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