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汽奧迪執行副總經理李鳳剛前不久發文科普了消費級芯片與車規級芯片差別之后,又一家車企CEO站出來抨擊“消費級”標準在車圈的盛行。
7月24日,嵐圖汽車CEO盧放在微博上發文稱汽車行業目前正出現了明顯的"快消品化"趨勢,典型的表現是新車迭代速度加快,營銷方式愈發多元,消費心態也在發生轉變,換車周期縮短至3-5年。面對這些變化,是否意味著主機廠在造車上要放棄之前的嚴格的質量標準,適應當下的快節奏。因為從產品更新和消費者換車的節奏,或者消費者對一輛好車的判斷標準來看,原來的“耐用品”好像都不再是汽車必須的了。
盧放認為并非如此。他指出,目前產品更新快和換車快的原因是,汽車行業正呈現出消費者對“新”的追求。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時候,真正的創新是不止是“快”。他強調,汽車的核心價值在于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高耐用性,因為車與用戶是“長期伙伴”,要一起共度幾年風雨,要在惡劣環境下也能穩如泰山,守護用戶安全,絕非即用即拋、用完即止。
盧放表示,即使用戶換車頻率加快,安全、耐用、可靠,依然是首位,這也意味著不能用快消品的邏輯開發汽車。對此,盧放從二手車市場、安全性等幾個標準進行了解釋。
汽車并不是像手機一樣,即使消費者快速的換車,但其舊車也會流向二手車市場進行流通。對于社會來講,它的使用會持續下去,而不是在首任用戶手中就結束了其產品生命周期,這和手機登電子產品是有著本質區別的。他強調,汽車依然是一個有多次使用價值的耐用消費品。因此,這個用戶不用這個車了,還有下一個用戶要用這個車。
所以,盧放認為,車不可能成為快消品,造車永遠要符合“車規級”標準,而不是快消品的“消費級”標準。
其次,從安全性上來說,車輛的可靠性是與產品品質密切相關聯的。不同標準的材質,在不同的階段所能夠提供的安全保護是不一樣的。如果因為用戶換車周期變快,就按照“消費級”來造車,整體的安全性能大大降低,這會對消費者的生命造成極大的威脅。“快節奏不該犧牲高品質,不能犧牲可靠性。”盧放表示。
近期引發行業中熱議的“消費級”零部件當屬于小米YU7的車機芯片。該車型其智能座艙搭載了消費級芯片高通驍龍8 Gen 3芯片,替換了此前使用的車規級芯片高通8295或8155。在小米汽車之前,也有多家車企將消費級芯片上車。比如,特斯拉就搭載AMD的消費級芯片,問界的早期車型也配過華為的消費級芯片,還有比亞迪不少車型也搭載了高通驍龍625、665等消費級芯片。
李鳳剛在此前的視頻中先介紹了消費級和車規級芯片的區別。他表示,車規級芯片是指通過了國際標準AEC-Q、ISO 26262和IATF 16949等一系列認證的芯片。大家用的手機、電腦等消費電子產品上用的就算做是消費級芯片。車規級與消費級的第一個不同是工作環境。消費電子一般都用在室內舒適的環境,而汽車要面臨高溫、低溫、雨雪、沙塵、顛簸、震動等更復雜惡劣的環境,對可靠性的要求更高。
第二個不同是使用壽命。消費電子更新換代很快,普遍設計壽命只有3-5年,而一臺車往往要用10-15年甚至更久,車沒壞芯片壞了也不行。所以車規級要求供應商穩定供貨10年以上,不同批次產品的一致性要求也極高。
第三個不同是安全余量。車需要載著客戶高速行駛,一旦發生問題,結果往往是致命的。消費級芯片的缺陷率允許到500PPM,也就是每100萬件中允許有500件出現故障。而車規級芯片缺陷率通常要求低于1PPM即百萬分之一。此外,汽車會出現頻繁顛簸,電磁場也更復雜,都要求車規級芯片具備更高的可靠性、電磁兼容性。
實際上一些使用了消費級芯片的車企也會承認車規級要求更高,比如小米汽車近期就在宣傳其車規級紙巾盒。當然,這也引發了一些網友的質疑。目前汽車行業變化劇烈,傳統的車企依然堅持此前的品質要求和驗證流程,而新興企業已經大幅度縮減了相應的環節以提升研發速度和產品推新的速度。
到底誰才是對的,可能還是要看市場的最終選擇。并且,無論如何,消費者的安全應該放在第一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