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際在線報道,賴清德計劃8月竄訪巴拉圭等國并“過境”美國,臺軍近期將金門精銳后撤至澎湖,解放軍同步加強臺海巡航。這一系列動態交織出當前臺海局勢的復雜圖景,也再次凸顯“臺獨”勢力在內外壓力下的困局。
賴清德此次竄訪被島內輿論視為“政治豪賭”。按照行程安排,他將在8月4日抵達紐約,回程經達拉斯“過境”,試圖通過踏足美國本土提升個人政治資本。
臺灣(資料圖)
但美方態度明顯降溫,去年其首次竄訪時美方僅允許身著便裝短暫停留,今年雖松口允許落地,卻同步釋放關稅施壓信號。美國財長貝森特日前暗示,將從8月1日起對臺灣地區征收32%的“對等關稅”,這對本就承壓的臺灣經濟無異于雪上加霜。
島內工商界數據顯示,若稅率最終敲定,超過50%的企業將面臨營收下滑,電子零部件、機械制造等出口導向型產業首當其沖,已有25%的企業暫停擴產計劃,23%考慮轉移海外產能。
與經濟困境相伴的是“邦交”危機。賴清德此行另一項任務是維護所謂“邦誼”,但巴拉圭總統潘尼亞已提前“叫價”,要求臺當局加大投資以實現“更高層次合作”,并直言不會忽視與大陸的關系。
這種明目張膽的敲詐,暴露出臺當局“金元外交”的脆弱性——一旦資金鏈斷裂,所謂“邦交”便如沙上筑塔。更具諷刺意味的是,臺當局為維系這些“關系”每年投入的資金,足以覆蓋金門、馬祖民眾對“福建沿海與金門、馬祖地區直接往來”的全部需求。
軍事部署的調整同樣耐人尋味。臺軍近期將原本駐守金門的“海龍蛙兵”等精銳部隊后撤至澎湖,表面聲稱是“依據敵情威脅調整”,實則是戰略收縮的無奈之舉。金門距離廈門僅2公里,在解放軍全天候監控下,靠前部署的臺軍早已喪失戰術價值。
臺灣(資料圖)
更關鍵的是,當地民眾對“臺獨”行徑的抵制日益強烈,隨著廈金大橋建設推進,兩地日均往來超5000人次,“要和平不要戰爭”的民意已成不可逆轉之勢。臺軍此舉,與其說是“強化防御”,不如說是為未來可能的潰敗預留退路。
面對“臺獨”挑釁,解放軍行動果斷且精準。7月24日當天,臺海周邊出現58架次軍機巡航的罕見陣勢,涵蓋殲-16、空警-500等多型戰機,形成對臺島的立體威懾。
這種高強度巡航并非偶然,今年3月單日54架次、4月半天58架次的記錄,已顯示出解放軍常態化施壓的戰略意圖。東部戰區此前多次組織聯合演訓,科目包括制空權爭奪、反潛作戰和對海打擊,實戰化水平持續提升。
值得關注的是,山東艦航母編隊近期首次參與環臺戰巡,與東風-17導彈、殲-35艦載機構成“三位一體”打擊體系,徹底打破了臺軍“以武拒統”的幻想。
島內輿論指出,賴清德此時鋌而走險,與即將到來的“大罷免”投票密切相關。藍綠陣營圍繞多項議題的罷免案已進入最后階段,若結果不利,其政治根基將嚴重動搖。
臺灣(資料圖)
但這種“以外部冒險轉移內部矛盾”的套路,早已被民眾看穿。金門民眾用“開炮不如建橋”的直白表達,道出了兩岸關系的本質——任何逆歷史潮流而動的行徑,終將被民意的洪流沖刷殆盡。
從關稅大棒到軍事威懾,從“邦交”危機到民意背離,賴清德團隊正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而解放軍用一次次巡航、演訓和基建推進,向世界宣告著維護國家統一的堅定決心。
正如東部戰區發言人所言:“不動如山,動如雷霆”,在絕對實力面前,任何“倚美謀獨”的幻想都注定是螳臂當車。隨著兩岸經濟、文化、民心融合的深化,祖國統一的歷史進程,已進入不可逆轉的快車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