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全球防務圈突然被一則消息點燃——印度權威媒體《亞洲防務安全》披露,伊朗已秘密敲定采購中國殲-10C戰斗機,首批訂單10架,預計未來數年仍有后續動作。這一消息,像一顆重磅炸彈,直接擊中了本已高度緊張的中東安全格局。短短幾天內,美國多家智庫、以色列國防部、全球軍事觀察員紛紛發聲,事態正在發酵。
激烈動蕩,空中力量的天平開始傾斜
2025年6月,伊朗防長剛剛結束訪華行程,參加了在青島召開的上海合作組織防長會議。會后不久,德黑蘭高層迅速傳出明確意向:伊朗將采購中國殲-10C多用途戰斗機。這一決定,緊貼著上輪伊以沖突的硝煙。伊朗在沖突中高調宣布“勝利”,但德黑蘭市區和重要軍事目標慘遭以色列F-35I和美軍B-2等機型輪番轟炸。聯合國安理會在7月發布的最新統計報告顯示,伊朗境內有多處戰略設施遭到精確打擊,損失史無前例。
以色列國防觀察機構“INSS”本月發布的分析指出,伊朗空軍裝備老化,主力仍為F-14、F-4等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的美制機型,機齡大多超過45年。美以聯合空襲期間,伊朗的空中攔截率不到15%,在現代高強度空襲體系面前毫無還手之力。美方智庫CSIS公開數據顯示,伊朗自2018年以來未能獲得任何新型四代或四代半戰斗機,空軍現代化嚴重滯后。
但伊朗空軍的困境并不只是“能不能打”,更在于“敢不敢打”。現有美制舊機,零部件極度短缺,很多飛機靠“拆東墻補西墻”勉強維持。2024年伊以沖突期間,多名伊朗飛行員甚至未獲開火權,機載雷達與導彈系統多次失靈。專家普遍認為,伊朗空軍已近乎“博物館機隊”,幾乎喪失了現代戰爭所需的“制空—制導—協同”作戰模式。
印巴空戰經驗,殲-10C成全球熱門
殲-10C為何成為伊朗的“救命稻草”?答案與2025年初印巴空戰分不開。公開資料顯示,巴基斯坦空軍在本輪印巴空中對峙中,首次大規模實戰部署殲-10C及其配備的PL-15E遠程空空導彈,成功擊落多架印度空軍蘇-30MKI和法國陣風戰機。
美國《防務新聞》對比分析稱,PL-15E導彈最大射程超過200公里,遠超美制AIM-120D和以色列“流星”系列。殲-10C具備國產有源相控陣雷達、數字化座艙、先進數據鏈、電子戰吊艙,大幅提升了信息化作戰能力。莫斯科國際空軍論壇(MAKS 2025)數據顯示,殲-10C已出口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多個國家,訂單超過60架,成為全球“性價比最高”的四代半主力。
伊朗軍方代表在2024年珠海航展期間,曾公開考察殲-10CE外貿型,對其體系作戰能力表現出極大興趣。多名伊朗空軍高層在2025年春季秘密訪華,閉門討論采購、技術轉讓、生產線合作等細節。來自俄羅斯《消息報》的情報指出,伊朗原計劃引進蘇-35戰斗機,但俄烏沖突導致交付進度大幅延遲,伊方不得不轉投中方。
美以反應,制空權動搖,軍事升級螺旋
伊朗采購殲-10C的消息曝光后,以色列國安內閣立即舉行緊急會議,國防軍發布最高級別警戒令。以色列《國土報》援引軍方人士分析,殲-10C將極大提升伊朗的防空反擊能力,尤其是對戰略設施的保護和空中攔截作戰。美國國防部官員則表示,美以將加強聯合演訓,考慮提前部署F-35I和F-15EX至中東前沿機場,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殲-10C威脅”。
白宮智庫“布魯金斯學會”指出,殲-10C交易不僅是武器買賣,更代表著中國在中東安全市場的深度滲透。拜登政府已向中方發出外交交涉,要求中方“克制對伊朗的高端軍事技術出口”。美軍“全球鷹”無人機近期在波斯灣上空增加了偵察頻次,對伊朗空軍基地動態實時監控。美以聯合空軍指揮部甚至已制定“殲-10C入列”后的應對預案,其中不乏“先發制人”的打擊選項。
《亞洲防務安全》在7月23日的獨家調查中披露,伊朗采購殲-10C的談判實際自2021年已秘密啟動,屬于“伊中25年戰略合作協議”的核心組成部分。多家中東防務智庫預測,首批10架殲-10C將在2026年交付伊朗,后續批次正在磋商。采購價格方面,單價約8000萬美元,遠低于歐美同類機型,付款方式靈活,并可能引進本地組裝生產線。
技術挑戰與體系轉型,伊朗空軍的“三級跳”
伊朗獲得殲-10C,意味著什么?不僅僅是多了幾架新飛機,更是空軍作戰理念與體系的“三級跳”。伊朗現役的美制F-14、F-4、F-5機隊,早已不適應現代戰爭需求。殲-10C配套的雷達、數據鏈、電子戰系統、遠程導彈,全面開啟了超視距空戰、體系聯動的新時代。
美國空軍協會(AFA)最新報告指出,現代空戰已全面進入“超視距決戰”時代,導彈射程、雷達探測距離、電子對抗能力成為決定勝負的核心。伊朗一旦引入殲-10C及PL-15E導彈,能在150-200公里外鎖定目標,令以色列F-16I、F-15I等傳統機型不得不重新評估其突防策略。
巴基斯坦空軍的經驗值得伊朗借鑒。巴軍將殲-10C與預警機、地面雷達、國產防空系統進行數據鏈整合,實現空地一體化防御。這種“體系作戰”模式下,單架戰機的威力被最大化,整體防空反擊能力呈數倍提升。伊朗龐大的地面防空網絡,在殲-10C數據鏈接入后,將煥發第二春,成為以色列和美軍空襲的新障礙。
但挑戰同樣巨大。伊朗空軍技術基礎薄弱,殲-10C與現有機型代差超過30年,飛行員、地勤、指揮系統都需重建。分析認為,培訓周期、后勤保障、技術適配至少需3-5年。伊朗或將引進部分生產許可證,借機推動本國航空工業升級。未來幾年,殲-10C將成為伊朗“走出內循環、邁向體系化”的關鍵跳板。
軍備競賽升溫,中東安全局勢再添變數
伊朗采購殲-10C,并不意味著可以立即扭轉與以色列F-35I等隱身戰機的代差。以軍F-35I“亞丁”具備隱身突防與全域打擊能力,殲-10C雖能提升整體威懾,但短期內難以完全抗衡。但雙方力量對比的變化已足夠引發連鎖反應,尤其是給以色列、沙特、阿聯酋等國帶來“安全焦慮”。
美以兩國已啟動新一輪防務會談,計劃進一步擴充中東前沿基地的F-35、F-15EX等機群。沙特和阿聯酋也在積極加快采購歐美新型戰機,并與以色列展開防空情報共享。伊朗方面,則極有可能將殲-10C與現有彈道導彈、巡航導彈、無人機等武器體系“混編”,實現多域聯動打擊能力。
《簡氏防務周刊》分析認為,伊朗空軍現代化步伐若能持續推進,未來5年內將徹底改變整個波斯灣地區的空中力量格局。伊朗的軍備升級將倒逼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加速武器采購和軍事合作,地區軍備競賽日趨白熱化。聯合國中東問題特使在7月召集會議,呼吁各方“避免陷入新一輪安全困境”,但局勢顯然已超出外交解決的范疇。
“遠水難解近渴”,但戰略布局已然成型
無論是伊朗空軍高層,還是防務觀察人士,都清楚殲-10C入列并非“立竿見影”。從談判、簽約、交付、人員培訓到形成戰斗力,整個過程至少需要6年。伊朗空軍過去在裝備更新上“心態松懈”,錯失多次關鍵窗口,曾一度希望通過與美國談判換取解禁,甚至有意采購法國“陣風”。但現實證明,依賴導彈或拖延換裝,都無法抵擋現代空襲的高強度打擊。
此次殲-10C采購,是伊朗主動適應新安全環境的“戰略補課”。多家智庫預計,未來伊朗還將尋求引進更先進的預警機、電子戰飛機、無人機等,以實現空軍力量的“跳躍式”發展。
參考資料:伊朗防長剛回國,后腳傳出消息:伊朗或買殲10,預計首批采購10架
2025-06-28 16:04·戰旗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