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歐盟委員會今晨發布第十八輪對俄制裁,官方通報稱“北溪”1、2號管道即日起全面停運,十艘俄籍油輪同步列入黑名單。
管道閥門“咔噠”一聲,德國工業心臟跟著打了個哆嗦。去年冬天,德國靠挪威管線搶回約60%的缺口,可工業用氣價仍飆到俄烏戰前的3.7倍。柏林經濟部最新測算:今年德國制造業能源賬單將突破950億歐元,等于把大眾、寶馬、巴斯夫三家全年利潤直接燒掉。
歐盟(資料圖)
歐盟統計局給出更冷的數字:歐元區6月PPI同比漲36%,化工、玻璃、造紙這些“吃氣大戶”產量集體掉回2008年水平。德國工商大會對3500家企業做匿名問卷,25%說已經把生產線外遷,目的地鎖定美國德州、路易斯安那——那里LNG到岸價只是德國現貨價的一半。
默克爾去年12月接受《時代周報》采訪時撂下一句:“制裁的回旋鏢會最先砸中歐洲。”當時不少人當耳邊風,如今看句句應驗。德國政府原定2030年碳減排目標需要關停煤電廠,可現實逼得褐煤發電占比從去年的31%悄悄爬回34%,綠黨部長在議會承認“我們被迫開倒車”。
能源失血只是第一刀,產業鏈外逃是第二刀。科隆經濟研究所追蹤德國對外直接投資:今年一季度對美制造業投資同比暴漲145%,創2000年互聯網泡沫以來最高。大眾宣布在北美新建電池超級工廠,巴斯夫把歐洲最后一套裂解裝置遷往湛江。德銀報告直白寫道:德國正在經歷“去工業化2.0”,速度比2000年那會兒還快。
歐盟委員會在制裁文件里埋了顆“暗雷”:任何使用俄油煉化后出口至歐洲的產品,一律視為“受制裁貨物”。這一招對準了印度、土耳其的煉廠——它們過去兩年低價掃貨俄油,再把汽油、柴油賣回歐洲。能源咨詢公司Vortexa發現,6月歐洲從印度進口柴油量驟降42%,西北歐柴油裂解價差瞬間飆到每桶55美元,卡車司機加油成本直接翻倍。
歐盟(資料圖)
法國財政部官員私下抱怨:“我們本想餓死北極熊,結果先凍壞了自家奶牛。”奶牛們已經開始罷工:西班牙運輸工會宣布無限期停運,抗議燃油附加費漲到每公里0.8歐;荷蘭鹿特丹港卡車排長隊,等一箱油要多花兩小時。歐盟通脹數字還沒降,社會溫度先升起來了。
俄羅斯反倒找到新活法。國際能源署月報顯示,俄6月原油出口量升至730萬桶/日,比開戰前還高30萬桶。新買方名單里,中國、印度、巴西占了八成,結算統統繞開美元。俄財政部公布上半年油氣收入達7.2萬億盧布,折合670億歐元,同比只少了8%。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一句“歐洲制裁像回旋鏢”,聽著像復讀默克爾,卻沒人能反駁。
華盛頓成了隱形贏家。美國能源部數據:今年前5個月對歐LNG出口量同比增65%,歐洲天然氣價與美價差一度拉到10倍。化工巨頭陶氏化學趁機宣布在路易斯安新建乙烯裝置,直接搶走德國一半客戶。白宮國安顧問沙利文上周在阿斯彭論壇笑稱:“歐洲工業用美國氣、美國技術、美國市場,這不是盟友互助,這是商業邏輯。”
默克爾那句警告在布魯塞爾被反復引用,卻沒人敢提“停戰”二字。歐盟外交官透露,新一輪制裁談判桌上,匈牙利、斯洛伐克直接拍桌子:“再斷氣我們就否決。”波蘭總理在社媒貼出1981年戒嚴令照片,配文“歷史正在倒車”。
歐盟(資料圖)
管道閥門關上那刻,歐洲輸掉的不僅是廉價能源,還有三十年工業積累的底氣。德國《商報》頭版標題問得直白:“誰還記得默克爾?”配圖是她在2015年按下“北溪”二號啟動按鈕的老照片,背景里那排藍色火焰,如今只剩一片漆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