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最近有點忙,前不久,他突然發出威脅:"貿易談判進展不錯......不過,中國買俄羅斯和伊朗石油這事兒,我們得好好談談。"言下之意,美國又想給中國立規矩了。
可誰能想到,他這邊剛撂下話,德黑蘭那邊就傳來消息——中國、俄羅斯、伊朗的外交官已經坐在一張桌子前,這臉打得,比美國股市跌得還快。
貝森特這次放話,說白了就是威脅。他暗示,如果中國不減少從俄羅斯和伊朗買石油,美國可能對中國能源進口加征關稅。這招夠狠,擺明了是想用經濟手段逼中國在地緣政治上低頭。但問題是,美國自己都說不清到底要干嘛。
特朗普(資料圖)
就在一個月前,美國總統特朗普還在社交媒體上"大發慈悲":"中國可以繼續買伊朗石油。"這才過了幾周,財政部長就換了一副嘴臉,開始揮舞關稅大棒。這種前后矛盾的操作,連美國媒體都看不下去了——能源貿易在美國手里,就是個政治工具,需要拉攏中國時就松口,想施壓時就翻臉。
更搞笑的是,貝森特一邊威脅中國,一邊還喊話歐洲"一起行動",想拉盟友圍堵中俄伊的能源貿易。可惜,現在的歐洲早不是美國說啥就聽啥的小弟了。德國、法國都在偷偷和俄羅斯談能源合作,誰還管美國的"制裁大戲"?
面對美國的無理要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的回應很克制,但意思很明確:"中美要談可以,但別想干涉中國正常的能源貿易。"這話聽著客氣,實則硬氣——中國的能源安全,輪不到美國指手畫腳。
但真正讓美國措手不及的,是中國的外交行動。貝森特剛說完"要談石油問題",中俄伊三國代表就在德黑蘭碰頭了。這次會晤就是要協調立場。
這招有多絕?美國想用能源問題施壓中國,結果中國反手就和俄羅斯、伊朗抱團,直接告訴華盛頓——制裁?我們不吃這套。俄羅斯現在每天給中國輸送石油,穩居中國最大原油供應國;伊朗雖然被美國制裁,但通石油照樣能進中國市場。美國的關稅威脅,在這條能源供應鏈面前,就像拿玩具槍嚇唬坦克。
特朗普(資料圖)
為什么美國這次踢到鐵板了?因為中俄伊的合作,早就不是臨時湊數的"抗議聯盟",而是實打實的利益共同體。
俄羅斯:全球石油儲量第一,這兩年靠著向中國賣油,硬是頂住了西方制裁。更絕的是,中俄石油交易已經開始用人民幣結算,直接繞開美元。
伊朗:被美國制裁了十幾年,但靠著和中國簽的協議,石油出口根本沒停過。美國越制裁,伊朗越往東方靠。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能源進口國,中國的策略很明確——能源安全不能押注在一家身上。美國想用石油卡脖子?對不起,中國的供應渠道多的是。
更讓美國頭疼的是,這三國不僅在能源上合作,還在推動"去美元化"。金磚國家擴容、本幣結算體系......這些動作都在告訴美國:金融霸權的時代,快到頭了。
特朗普(資料圖)
美國這次對中國的能源威脅,暴露了其外交政策的三個致命缺陷:
第一,高估了自己的經濟影響力。美國以為關稅威脅就能讓中國就范,卻忘了中國早已建立起多元化的能源供應網絡。俄羅斯的管道石油、伊朗的海運原油、再加上中東其他國家的穩定供應,中國完全有能力應對美國的能源訛詐。
- 低估了中俄伊的戰略協作。這三國的合作不是臨時起意,而是經過多年磨合形成的穩定架構。
第三,誤判了全球能源格局的變化。美國還沉浸在"石油美元"的美夢中,卻沒看到新興市場國家正在加速"去美元化"進程。俄羅斯接受人民幣支付石油款項,伊朗與中國建立本幣結算機制,這些都在動搖美國金融霸權的根基。
貝森特可能沒想到,自己一句威脅,反而逼出了中俄伊的"戰略明牌"。美國還在用老套路——制裁、威脅、拉盟友,可世界早就變了。中國用行動證明:談判可以談,但底線不能碰;俄羅斯和伊朗則用能源合作證明:美國的制裁大棒,早就沒那么好使了。
這場博弈最諷刺的是什么?當美國財長在鏡頭前精心設計"石油禁令"的臺詞時,中俄伊的外交官已經在德黑蘭把合作方案談妥了。這種時空錯位的畫面,像極了新舊秩序交替的隱喻——一個靠霸權勒索的時代正在落幕,而一個多極合作的世界,已經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