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崔桂忠
2025年7月23日上午9點17分,內蒙古呼倫貝爾中國黃金集團烏山銅鉬礦的浮選車間,一聲金屬斷裂的脆響劃破了廠區的喧囂。六名東北大學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的大三學生,連同他們未竟的礦業夢想,從8米高的檢修平臺墜入浮選槽。監控錄像里最后一個畫面,是其中一位女生馬尾辮上的藍色蝴蝶結在墜落瞬間劃過的一道弧線——這個本該在畢業旅行時去敦煌看莫高窟的姑娘,生命永遠定格在了21歲。
那塊編號FJ-07的鋼制格柵板,此刻正靜靜躺在事故調查組的證物室里。它的四個固定螺栓中,有三個的螺紋已經被銹蝕得模糊不清,像極了被淚水泡發的信紙。按照規定,這樣的銹蝕程度早該在去年就被更換。可點檢記錄上,最近十二個月的“正常”簽字筆跡新鮮如初,仿佛在嘲笑著什么。更諷刺的是,就在事發前37分鐘,巡檢員王師傅的足跡曾距離這塊死亡陷阱不到兩米,他的注意力卻被對講機里催促產量進度的聲音帶走了。
更令人痛心的是,這場悲劇本可以被攔截在無數個節點。當企業規劃參觀路線時,是否真的把“浮選槽周邊”當作高風險區域?當格柵板作為必經之路的承重設施,是否執行了與生產核心設備同等的安全標準?當學生們作為對工業環境陌生的“外來者”,是否被清晰告知“腳下可能有空洞”的致命風險?這些本應存在的防護鏈條,如今看來更像一串斷裂的珍珠——不是某一環出了問題,而是整個體系都在“例行公事”的懈怠中變得脆弱不堪。
這不是命運的無常,而是人禍的必然。在礦業安全領域有個殘酷的“海因里希法則”:每1個死亡事故背后,站著29次輕傷、300個驚魂瞬間和1000個被忽視的隱患。過去五年里,全國類似檢修平臺事故已有17起,14起都是因為格柵板固定失效。這些冰冷的數字背后,是一個個破碎的家庭。有位遇難學生的父親是煤礦工人,他紅著眼睛問調查組:“我下井三十年都沒事,怎么孩子去參觀反而......”話沒說完,這個漢子就蹲在地上,把安全帽攥得咯吱作響。
德國巴斯夫工廠在安全管理方面堪稱典范。他們的參觀通道格柵板不僅要獨立承重,還要每天經受兩次“體檢”,連螺栓的擰緊角度都要用扭矩扳手精確測量。而我們的礦山呢?把浮選槽區域隨便標個“一般風險”,就讓毫無工業經驗的學生們穿行其間。那些精心編寫的實習手冊里,礦物比重、浮選藥劑配比記得清清楚楚,卻偏偏漏掉了最重要的一條:“行走時請確認腳下格柵板是否牢固”。
說到底,安全從來不是“亡羊補牢”的事后補救,而是“如履薄冰”的事前堅守。它藏在巡檢人員彎腰檢查螺栓的專注里,藏在安全培訓時“別嫌啰嗦”的較真里,藏在對“差不多就行”的零容忍里。就像那位攔下違規電纜作業的監理所說:“總好過明天見到你們的哭泣。”每一次對小隱患的“小題大做”,都是對生命最鄭重的守護;每一次對“應該沒事”的妥協,都是在給死神遞刀。
此刻,呼倫貝爾的礦山依舊沉默,但六個年輕的生命在提醒我們:安全的堤壩,從來不是被巨浪沖垮的,而是被每一個蟻穴蛀空的。當我們在新聞里為逝者嘆息時,更該追問:那些還藏在工廠角落、校園實驗室、工地高空的“格柵板”,是否正在等待下一次墜落?防患未然從來不是一句口號,它需要企業把安全標準刻進流程,需要學校把風險評估當作鐵律,需要每個人把“多看一眼、多問一句”變成本能——畢竟,生命經不起“下次注意”,安全容不得“僥幸時刻”。
六個年輕人再也回不來了,但他們的血不能白流。下次當你走過一塊格柵板時,請蹲下來敲一敲它的固定螺栓;當你簽署安全記錄時,請想想那個藍色蝴蝶結最后的弧線;當你盤算安全投入時,請記住:省下的每一分錢,都可能要用生命來償還。
工業文明的豐碑,不該由年輕人的鮮血來澆筑。
☆作者簡介:崔桂忠,曾任某部隊政治委員,海軍上校軍銜。現任大連市旅順口區委辦公室一級調研員。
原創文章,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易書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