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的燈光在2025年7月22日深夜依然亮著。
當特朗普面對鏡頭拋出“叛國”這個重磅指控時,他瞄準的不僅是昔日的對手奧巴馬,更是將一顆政治炸彈投入了美國政壇的深潭。沉寂多年的“通俄門”硝煙被重新點燃,然而這一次,證據鏈條的裂縫與時間點的巧合,讓這場指控更像是精心編排的政治戲劇。
特朗普的指控如平地驚雷,在白宮會見菲律賓總統馬科斯的場合,他公然將矛頭直指前任總統奧巴馬。他聲稱奧巴馬是2016年策劃阻止其勝選的“犯罪團伙頭目”,指責其行為已構成“叛國”。
不僅如此,特朗普更將范圍擴大,宣稱奧巴馬及其團隊(包括希拉里·克林頓等人)意圖“盜取”2016年選舉結果,并試圖“操縱”2020年選舉以助力拜登。其核心依據,是美國國家情報總監圖爾茜·加巴德在7月18日公布的一份報告,該報告聲稱握有奧巴馬政府官員“捏造并政治化情報信息”的證據,為一場針對特朗普的“政變”奠定基礎。
奧巴馬(資料圖)
面對如此嚴厲且直指核心的指控,奧巴馬的回應堪稱“罕見”而迅速。
其發言人帕特里克·羅登布什當天即通過社交媒體嚴正駁斥,稱這些指控“荒謬到必須回應的程度”,是“一種無力的轉移注意力的企圖”。他特意點出關鍵事實——由當時共和黨籍參議員馬爾科·魯比奧領導的參議院情報委員會,其詳盡的跨黨派調查早已獲得廣泛接受:俄羅斯確實曾試圖影響2016年大選,但并未“成功操縱任何一張選票”。
這份被反復驗證的結論,與特朗普和加巴德所謂“顛覆選舉結果”的核心指控形成了根本性的矛盾。
時間點的微妙更耐人尋味。特朗普選擇在此時拋出“叛國”指控,正值其因愛潑斯坦案相關信息處理不力而面臨支持者激烈批評的敏感時刻。
他本人將愛潑斯坦案引發的風波稱為針對他的“獵巫行動”,并急切呼吁媒體應將焦點轉向加巴德公布的“讓奧巴馬脊背發涼”的證據。這強烈的轉向意圖,幾乎印證了奧巴馬發言人關于“轉移注意力”的論斷,也令外界質疑,對奧巴馬的指控是否只是化解當下政治危機的工具?
加巴德作為國家情報總監的角色也引發巨大爭議。她不僅高調宣布掌握了“叛國陰謀”的證據,更直接宣稱將向司法部提交刑事文件,要求追究奧巴馬等人的“責任”。
奧巴馬(資料圖)
然而,情報機構的核心職責在于情報評估與通報,而非直接進行刑事指控或推動司法調查。加巴德此舉,被批評者視為嚴重越界,將情報部門政治化,其報告本身的嚴謹性也飽受質疑。有分析指出,加巴德的指控存在拼湊不同事件、扭曲時間線的嫌疑。
更令人玩味的是國會共和黨人的微妙反應。就在特朗普猛烈抨擊奧巴馬的同一天,眾議院議長邁克·約翰遜突然宣布,取消原定于7月24日舉行的關于是否公開愛潑斯坦案相關文件的投票,并決定提前開始為期五周的休會。約翰遜解釋稱共和黨拒絕“對愛潑斯坦案調查的無休止的政治化做法”。這一舉動被民主黨人猛烈抨擊為“前所未見”的停擺,更被解讀為共和黨高層在巨大壓力下試圖規避棘手議題的表態。
國會山的突然沉寂,與白宮掀起的喧囂風暴形成了鮮明對比。
耐人尋味的是,在這場圍繞“通俄門”重啟的激烈攻防中,俄羅斯似乎成了“被遺忘的配角”。多年來,俄羅斯政府始終堅決否認干預美國大選,特朗普此次雖指控奧巴馬“捏造”通俄證據,卻并未提供任何俄羅斯在此次“陰謀”中扮演角色的新證據或指控。其火力完全集中在國內政治對手身上。這場風暴的中心,與其說是美俄關系,不如說是美國兩黨之間新仇舊恨的總清算。普京的名字被提及,更像是一個被利用的標簽,服務于國內的政治纏斗。
特朗普(資料圖)
當特朗普在深夜將“叛國”的標簽拋向前任總統時,他開啟的遠非一場簡單的司法問責。
這場圍繞“通俄門”記憶的政治風暴,其喧囂的表象之下,是兩黨積怨的爆發、權力博弈的升級以及一場精心策劃的注意力轉移。奧巴馬收到的“噩耗”,本質上是美國政治極化傷口上被再次撒下的一把鹽。
而被反復卷入風暴中心的俄羅斯,其清白與否早已在這場充滿算計的政治戲劇中顯得無足輕重。
歷史如同一個巨大的回音壁,昔日的指控在2025年的政治角斗場中再次激蕩。真相或許早已被黨派立場的濾鏡層層遮蔽。唯一清晰可見的是,當國家機器的最高層選擇以“叛國”作為政治武器時,受到最深傷害的,終究是美國公眾對制度與事實殘存的那一點信任。
權力的游戲永不落幕,而真相,永遠是這場游戲中第一個被犧牲的祭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