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簽署一項法案,允許總統任命的總檢察長接手國家反腐局和特別反腐檢察署的權限。
法案一出,基輔獨立廣場瞬間擠滿憤怒的民眾。短短三天,抗議浪潮席卷第聶伯羅、利沃夫等主要城市,成為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以來首次全國性反政府示威。
更諷刺的是,就在抗議爆發的當口,俄軍16萬部隊正三面包圍戰略要地紅軍城,前線烏軍只剩2個旅苦撐。特朗普剛下達50天停戰最后通牒,英國“50天援烏計劃”的武器還在路上。
可此刻烏克蘭人最關心的不是前線炮火,而是總統府門前的吶喊。他們突然意識到,真正的敵人或許不在東邊戰場,而在自己政府大樓里。
烏克蘭人這次是真急眼了。澤連斯基簽的法案看似是機構調整,實則把國家反腐局和特別反腐檢察署這兩把“反腐利劍”直接收進了總統口袋。
更絕的是法案通過前一天,總檢察長辦公室突襲搜查了這兩個機構辦公室,還抓了人扣上“間諜”帽子。這套組合拳打得行云流水,明擺著要把反腐機構變成自家保安隊。
老百姓為啥這么氣?腐敗在烏克蘭早不是新鮮事。去年國防部自曝官員貪掉15億格里夫納軍費,夠買200輛坦克的錢進了私人口袋。
但這只是冰山一角,更高層的黑幕根本不敢查?,F在仗打了兩年多,西方援助的武器錢、重建基金像水流過篩子,澤連斯基不想著堵窟窿,反而把篩子眼捅更大。
這不是明擺著告訴全國:我的人貪不得碰!美國《華爾街日報》說得直白:這法案可能動搖西方援烏決心。
畢竟歐盟給錢時反復強調“反腐是援助前提”,如今澤連斯基一腳踹開反腐機構,簡直是把歐洲當猴耍。
如果說反腐法案是導火索,那壓垮民眾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澤連斯基把國家資源當白菜賣的操作。
半年前與美國簽的礦產協議,直接把烏克蘭一半礦產利益拱手送人,換來的不過是些槍支彈藥。有經濟學者算過賬:這些礦產價值足夠重建整個基輔城!
更荒誕的是礦產交易內幕。烏克蘭地底埋著價值連城的鋰礦,全球電動車企業搶破頭的戰略資源。結果美國公司僅用市場價三成拿下開采權,轉手倒賣就賺百億。
前線士兵在流血,澤連斯基團隊卻在簽賣國合同,難怪抗議者舉的牌子上寫:“他們在賣國養肥外國軍工廠,我們連面包都吃不上!”
軍援背后的交易更讓人心寒。特朗普曾公開找澤連斯基要“好處費”不是秘密3,如今歐洲援助也明碼標價。
法國給炮彈要烏克蘭開放農業市場,德國送坦克需共享軍事情報,英國導彈到位前先簽港口使用權。這種援助哪是雪中送炭,分明是趁火打劫。
澤連斯基選這個時間點動手,背后是走投無路的政治豪賭。東線俄軍16萬兵力壓向紅軍城,烏軍原有15個旅被迫分兵支援北部,城內只剩2個旅硬撐。
特朗普的50天停戰通牒像懸在頭頂的劍:只等期限一到,要么談和,要么面對美國對俄100%關稅。
更致命的是美國要“換人”的消息。調查記者赫什早透露特朗普決定換掉澤連斯基。巧合的是,國家反腐局最近突然高調查辦副總理切爾尼紹夫貪腐案和數億美元無人機采購弊案。
這種刀尖直指總統親信的套路,和2023年日本“黑金事件”如出一轍:東京地檢突然查自民黨,結果岸田文雄被迫下臺。
澤連斯基名義上是“西方代理人”,實則是民主黨的嫡系。如今特朗普對民主黨幕后大佬奧巴馬啟動調查,兩黨內斗白熱化。
澤連斯基此刻奪反腐機構權,就是賭民主黨會保他:畢竟他倒了,民主黨在烏克蘭的布局全盤皆輸。
戰火中某些人的錢包倒是越來越鼓。去年貪掉的15億軍費只是“入門級操作”,更高端的玩法在資源置換。西方軍火商以三倍市場價賣彈藥,烏克蘭用礦產開采權抵債。
國際貸款名義用于重建,實則被挪去填財政窟窿。當普通百姓在超市搶限購面粉時,官員子女卻在巴黎買豪宅。
最刺痛民眾的是軍方態度。俄軍轟炸居民區造成平民傷亡,澤連斯基團隊從未認真追責,反而忙著指責俄方破壞停戰。
前線士兵發現配發的罐頭過期三年,指揮官卻開上全新進口越野車。一名老兵在抗議現場哽咽:“總統靠戰爭續命,仗打得越久,他權位越穩!”
波蘭邊境最近暴增的難民潮更顯諷刺。逃難人群里混著不少帶金條跑路的官員家屬,普通百姓則扛著編織袋裝的家當。
這次抗議不同以往的是主體人群。舉標語的主力是年輕人和退伍軍人:前者本該在校園讀書,后者曾為國旗流血。
他們喊出的“還我烏克蘭”,既是討要被賤賣的礦產,更是要奪回國家主權。澤連斯基的應對更顯心虛。切斷互聯網,派防暴警察,試圖用催淚彈驅散人群。
但示威者改用對講機聯絡,每天準點聚集??偨y府鐵柵欄外,有人掛出澤連斯基與財閥把酒言歡的照片,有人分發記載官員海外資產的傳單。這些細節讓“反俄斗士”人設碎了一地。
耐人尋味的是西方態度。美國國務院裝聾作啞,歐盟官員只輕飄飄提了句“關注烏反腐進展”。有美外交官私下毒舌:“澤連斯基現在像條搖尾乞憐的狗,拿國土換援助”。
這話被捅到社交媒體后,民眾怒火燒得更旺。原來在西方眼里,他們用血捍衛的國家不過是個交易籌碼。
戰報顯示俄軍距紅軍城主城區已不足十公里,但基輔街頭無人討論前線??偨y府前,學生們在防暴盾牌上畫向日葵,老兵把勛章別在抗議標語旁。
美國《紐約時報》稱這是“烏克蘭戰時團結的最明顯分裂”,他們沒讀懂:民眾圍攻總統府不是放棄抵抗,而是終于分清誰是敵人。
俄烏戰場決定勝負的是坦克導彈,但國家存亡的勝負手,永遠在民心向背??偨y府前那些不肯散去的背影,或許正在改寫烏克蘭的未來劇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