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雙臺城的古韻城墻下已升騰起裊裊煙火。暖黃的燈光順著斑駁的城磚紋路流淌,將百米城墻映照得如溫潤長卷,剛過傍晚6點,157米長的夜市主街已被涌動的人潮填滿——孩童舉著棉花糖奔跑的身影、商販中氣十足的吆喝聲、美食在鐵板上滋滋作響的韻律,在城墻的環抱中交織成一曲鮮活的夏夜樂章。這不僅是盤錦最具煙火氣的夜生活圖景,更是城市“新夜態”蓬勃發展的生動注腳。
城墻根下的美食江湖,藏著最本真的民生溫度。“大連燜子熱乎出鍋!”鐵鏊上金黃的燜子在老師傅顛勺間跳躍,麻醬蒜泥淋上的瞬間香氣炸開,排隊食客踮腳張望的模樣,是市井生活最生動的剪影。從芝士烤榴蓮的甜香四溢到老長沙臭豆腐的“聞臭品香”,從深海三鮮塔的鮮嫩多汁到擎天薯條杯的酥脆爽口,近百種特色小吃沿著城墻根鋪展,讓每個味蕾都能找到歸宿。這煙火繚繞的攤位間,藏著城市夜經濟最堅實的根基——以美食為媒,讓消費活力在尋常巷陌間自然生長。
文化賦能讓夜生活有了更深厚的底蘊。中醫夜市攤位前人頭攢動時,老中醫凝神搭脈的專注、中藥香囊晾曬的清雅、養生茶熬煮的溫潤,構成了一幅傳統醫藥與生活場景交融的畫面。望聞問切的細致診斷、穴位按摩的舒緩體驗、中藥知識問答的互動歡笑,讓古老醫術在夜市煙火中煥發新生。“既實用又長見識”,帶著父母問診的年輕人由衷贊嘆。今年4月30日開街首日超5萬名市民的參與熱度,印證了文化IP的強大吸引力。雙臺城相關負責人所說的“讓城墻從物理空間變為文化IP”,正是將歷史底蘊轉化為發展動能的生動實踐,讓老城墻下的文化傳承有了最鮮活的載體。
城鄉交融的煙火氣,更顯盤錦特色。“嘗嘗咱堿地柿子!”攤主王大姐遞來的試吃盒里,鮮紅柿子掛著水珠,甜津津的汁水透著鄉土的饋贈。“參賽贏農產品禮包”的創新舉措,讓鄉村特色與夜市消費無縫銜接,幾位剛打完匹克球的市民拎著農產品禮包逛夜市的身影,正是“體育+農業+文旅”融合發展的鮮活場景。這城墻下的攤位不僅是消費窗口,更是城鄉要素流動的紐帶,讓鄉村振興的活力在夜市煙火中充分涌流。
全齡共享的歡樂場,詮釋著“新夜態”的民生底色。親子區不時傳來的歡笑聲、露天座位區舉家圍坐的溫馨、企事業單位職工下班后的放松歡聚,讓夜市成為覆蓋全年齡段的休閑港灣。市民李先生“全家都能找到樂子”的感慨,道出了夜市“煙火溫度”的真諦。日均超3萬人次的客流量背后,是“吃+玩+購+文化”多元場景的精準供給,讓夜生活真正成為提升市民幸福感的民生工程。
精細治理讓煙火氣更有秩序感。保潔師傅及時清理的雜物、安保人員輕聲的提醒、試營業期間反復優化的動線設計,讓熱鬧不失序、繁華不雜亂。掃碼支付的便捷與傳統夜市的溫情并存,線上攻略的傳播與線下體驗的鮮活互補,展現了城市治理的精細化水平——在放活夜經濟與管好夜生活之間找到平衡,讓發展活力與民生福祉同步提升。
離開時回望,古韻城墻在燈火中靜靜矗立,攤位暖光與游人笑臉相映成趣。這城墻下的煙火氣,早已超越了簡單的吃喝范疇,成為文化傳承的舞臺、消費升級的窗口、城鄉融合的紐帶、民生幸福的載體。正如雙臺子區負責人所言,“文化+消費”雙輪驅動的夜經濟,正讓城市夜晚既有“煙火氣”又有“文化味”,既有“活躍度”又有“美譽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