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紅是非多,槍打出頭鳥,任何一件事情無論大小,只要貼上“比亞迪”的標簽,都可能被輿論無限放大。
一個簡簡單單、真相清晰的成都天府機場事件,再次讓比亞迪處于風口浪尖。
這一次,王傳福忍無可忍,帶領比亞迪拿起武器反擊。因為面對謠言和攻擊,眼淚跟軟弱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一、事件本質:官方調查與技術證據的雙重驗證
2025年7月24日,成都天府機場停車場內一輛比亞迪汽車異常繞圈行駛的視頻引發網絡熱議。部分自媒體在未核實完整信息的情況下,片面將事件歸因為“車輛失控”,甚至暗示比亞迪存在技術缺陷。
然而, 四川機場公安的權威通報,以及比亞迪官方聲明均明確指出:涉事車輛剎車系統功能正常,事件系駕駛員因聯系不上乘客,導致情緒急躁引發的人為操作,未造成任何傷亡或財產損失。
從技術層面看,比亞迪車輛具備多重安全冗余設計,若剎車系統失效,車輛會自動觸發緊急制動。而行車記錄儀顯示,駕駛員全程交替踩踏油門與剎車踏板,車速變化與操作完全同步,這與“失控”指控存在根本矛盾。
此外,警方檢測排除了酒駕、毒駕可能,車輛最終由駕駛員主動停靠,進一步佐證了事件的偶然性。事情其實很簡單,一般人都會看得懂看得明,但想不到在有心人的推波助瀾之下,這個事情一發不可收拾。
二、謠言傳播:流量驅動和標題黨傳播的信息扭曲
盡管真相已明,部分自媒體仍通過斷章取義剪輯視頻、制造情緒化標題等方式傳播不實信息。
這種傳播模式具有明顯特征:
碎片化敘事:刻意隱去事件部分信息,絲毫不提駕駛員與乘客的溝通問題,僅截取車輛繞圈片段,誘導公眾聯想“技術故障”;
標題黨傳播:部分賬號在事件發酵后,迅速推出新能源汽車十大失控時刻、比亞迪剎車失靈驚魂40圈等傳播內容,借勢蹭流量。
技術誤導 :以“畫圈行駛”現象偷換“失控”概念,忽視駕駛員主觀操作對車輛軌跡的影響。
以上種種謠言的擴散不僅損害企業聲譽,更可能引發公眾對新能源汽車安全性的非理性恐慌。比亞迪拿起法律武器,其新聞打假辦公室已對相關賬號取證,并強調將依法追責。
但是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當大量非理性敘事文章大肆傳播之后,事件真相和正確信息被人為扭曲,對比亞迪產品和品牌就已經造成巨大傷害。
三、深挖細思:利益鏈條和水軍攻擊的隱性操控
此次事件背后,暴露出新能源汽車行業競爭中的深層問題:
利益鏈條的隱性操控 :涉事車輛所屬的機場車輛服務商正與比亞迪洽談200臺擺渡車采購協議,若事故被定性為“車輛缺陷”,相關方可能面臨巨額損失。
以前類似案例中,部分競品企業曾被曝通過雇傭水軍、偽造證據鏈(如蔚來法務部公布的AI生成舉報截圖)攻擊對手;
技術辟謠成本攀升:為了蹭流量,很多文章在傳播中故意使用聳人聽聞的標題,且在敘事中隱瞞真相,認為引導技術疑點、安全事故等話題,迫使企業投入大量資源自證清白;
公眾認知的“標簽化”陷阱 :事件中,“車輛失控”“安全隱患”等標簽迅速引發群體聯想,而駕駛員情緒因素、車輛實際性能等關鍵信息反被邊緣化。
面對此類挑戰,比亞迪的應對具有示范意義:一方面通過法律手段維護權益,另一方面呼吁公眾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共同維護網絡環境。
結語:以理性之光穿透信息迷霧
成都天府機場事件絕非簡單的“車輛失控”個案,而是新能源汽車行業在高速發展中遭遇的輿論戰縮影。
當技術爭議被流量異化、當企業聲譽成為商業博弈的籌碼,唯有堅守事實底線、完善行業監管、提升公眾媒介素養,才能讓真相不被流量淹沒。
比亞迪的遭遇提醒我們,在萬物互聯的時代,守護真相的代價,需要全社會共同承擔。否則,最終受害的將是我們每一個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