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本號 · 一起思考
作者:徐吉軍,新媒體:漢唐智庫!
俄烏沖突已經三年半時間,這場冷戰后最激烈的國家戰爭,目前似乎到了分出勝負的臨界點。
最近,英國地緣政治分析師亞歷山大·梅爾庫里斯,分享了一個人工智能對俄烏沖突結果的預測,這個預測收集了雙方導彈、無人機、炮彈數量以及步兵作戰規模的公開數據,關鍵因素還包括烏克蘭武裝部隊人員嚴重短缺,以及俄羅斯對烏克蘭軍事基礎設施的高效打擊。
在這種背景下,人工智能給出了非常情緒的答案:烏克蘭將會戰敗。烏克蘭正在淪陷,而且這種淪陷速度每分鐘都在加快,沖突將在幾個月內結束。
這一說法雖引人質疑,但世界需要看到戰爭的本質變化。無人機成為主戰兵器,鋼鐵洪流成為歷史,精準打擊散兵巷戰持久消耗,國家戰爭不可避免的既要比拼軍事科技,又要較量生產能力,而人類資源依然不可或缺。
AI在進行預測時,或許會有一定的意識形態因素,但通常比人類更客觀冷峻,不會因為感情因素而得出偏頗結論。
因此,AI關于烏克蘭加速戰敗的結論,值得各方重視。
一、蜂群戰略摧毀烏克蘭!
根據公開報道,2025年6月,俄羅斯向烏克蘭發射了超過5300架“天竺葵”系列無人機。進入7月,短短兩周內再發射近4000架,夜間突襲時甚至突破每日700架的紀錄。俄軍每晚出動大量遠程無人機,在烏克蘭上空盤旋數小時,從東部工業重鎮延伸至接近波蘭邊境的西部地區。
分析人士稱,如今俄羅斯單夜投入的無人機數量已超過2024年某些月份的總和,且此類攻擊可能還會升級。最近的空襲中,俄軍動用了超過700架無人機,創下單日紀錄。有專家預計,這個數字可能很快突破1000架。德國少將克里斯蒂安·弗洛伊丁(Christian Freuding)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俄羅斯的目標是在一次襲擊中發射2000架無人機。
這不僅是數量,更是掌控戰場節奏的直接標志。
俄軍在2022年第一波攻勢中遭遇烏軍迎頭一擊,鋼鐵洪流面對無人機攻擊傷亡慘重。但是俄羅斯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及時調整國內軍工生產體系,迅速建立起適應俄烏沖突的生產體系。
如今,俄羅斯已經在本土建立起號稱世界最大規模的大型無人機工廠,目前每日生產170架,最終日產能可達500架,完全實現了自給自足。相比俄羅斯,烏克蘭全民組裝FPV無人機的方案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是,FPV無人機只適合前線對峙互相攻擊,遠距離攻擊還是需要大型無人機。如今,烏克蘭面對俄軍無人機集群攻擊的壓倒性優勢,防空系統的應對已經力不從心。俄軍一次次空襲不僅摧毀軍工與民用基礎設施,更在不斷削弱烏克蘭軍心士氣。
自開戰以來,俄羅斯已經累計發射了10000枚導彈和1.5萬架大型攻擊型無人機。烏克蘭的攔截效率維持在60%至80%的區間,成本高昂。一個導彈防御單位耗費數十萬美元甚至上百萬美元,而天竺葵無人機的成本不過幾千美元。
戰爭打到現在,看上去還有高科技戰爭的特征,但決定勝利的因素已經轉移到國家軍事工業生產能力方面。
烏克蘭山河破碎民眾流離失所,怎么與俄羅斯進行長期較量?
二、兵員缺口無藥可救!
戰爭進入第四年,烏克蘭適齡男性人口已經從2022年的800萬銳減到400萬。為了維持現有戰線,烏克蘭需緊急動員40至50萬名新兵,現實應征率持續走低,逃避兵役者層出不窮。
在美國壓力下,烏克蘭已經允許征召18歲到25歲人員以及60歲以上人員入伍。除了男性,還有大量女性進入軍隊,從事無人機飛手、醫療救護甚至一線作戰任務。
烏軍前線指揮官多次公開表示,在某些地區前線,俄軍兵力是烏軍的五到十倍,這并非夸張,而是俄烏人力資源失衡的無情現實。
面對兵員緊缺的局面,烏克蘭成立了無人作戰軍種,但是目前無人作戰系統依然離不開人力支持,在實戰中也存在一個短板:無人機無法攻破堡壘,也無法奪回陣地。戰爭打到最后依然需要地面部隊接管,烏軍的步兵資源益衰竭。
隨著俄軍對烏克蘭后方基礎設施、能源系統、軍工企業的持續轟炸,烏克蘭的軍工生產能力急劇下降,年產1800萬架無人機的遠景計劃遙遙無期。
雖然有些人嘲諷俄羅斯還在使用蘇聯時期遺留的彈藥、翻新老舊裝備,但這正是俄羅斯的優勢所在,蘇聯遺產幫助俄羅斯熬過了軍工生產體系調整的陣痛。
三、如何看待AI的預測?
英國研究人員利用AI得出烏克蘭將迅速淪陷的結論,是否值得參考?
我們不妨思考AI預測的模型邏輯:
俄軍無人機與導彈攻擊密度遠高于烏軍攔截能力;
烏軍補充兵員速度跟不上消耗;
烏克蘭防空系統庫存枯竭,攔截率雖高但無法持續;
西方援助節奏難以與戰場需求同步。
俄軍無人機生產與應用規模已經成為戰略層面“制空壓制”的支柱。大量自殺式無人機不只是擾亂防空,更削弱了烏克蘭軍隊的后勤能力、瓦解前線軍隊的信心。
俄軍的工業系統正在恢復,烏克蘭無論是彈藥產量、無人機供給還是戰備器材,嚴重依賴西方輸入。
上述因素,已經可以得出在局部戰術對抗中,烏克蘭每戰必敗的結論。
這是雙方力量結構抗衡的結果,當結構性力量超過補救性措施時,趨勢將失去逆轉空間。
AI是基于數據進行計算,它無法預測戰爭中的偶然事件,如一次奇襲、一場政變、一種新式武器,甚至一次外交突破。比如烏克蘭通過特種行動摧毀俄羅斯12架戰略轟炸機的典型事件,就超出了AI預測的范疇。
四、結構性坍塌!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
從西方主流媒體到社交網絡,越來越多聲音認為烏克蘭注定失敗。
這種輿論變化對烏軍的打擊更甚于戰損。
戰場上的信心崩潰,往往比武器缺失更致命。
如果美國承諾的愛國者系統、NASAMS和遠程火力系統能加速投入,烏克蘭尚有機會延緩戰線瓦解。
然而,特朗普答應提供的愛國者系統要到2026年才到位。
烏克蘭要想改變當前軌跡,必須在整體力量上與俄羅斯重建平衡。
然而,俄烏之間的總體實力從未有過平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