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會想到,清晨六點的時候,大街上已經有幾十個穿著藍、黃、橙色工服的人來回穿梭?這還不是任何“數據模型”統計的數字,是實打實,連鞋底都粘著泥巴的那種存在。他們披星戴月,不是為了讓自己多睡十分鐘,而是要把一個個餐盒、快件送進不為人注意的門縫。風,從不問你冷不冷。雨,也不管誰要等多久。早年間的車夫站在滿是泥濘的石板路邊,等單子的那種焦急跟今天外賣員盯著手機小屏幕的狀態,竟然沒啥不同。時代變了,套路沒換。
城市,變化像馬路上的紅綠燈,不斷跳轉,從馬車拉到電動車,力氣換成時間。誰又不是被“系統”調度著轉著圈干?外賣小哥擦汗,出租車師傅捏方向盤,快遞員把三輪車停在巷口,一樣是在追那點“提成”。有人會覺得互聯網經濟讓生活更輕松,其實沒那么簡單吧?表面上是智能調度,省心又省力,實際上“效率革命”的果實,大多沒有落在奔波人身上,他們常常還得加班加點,被催促著速度更快。誰會在意他們的感受?一句“配送超時”,數字就變成扣錢。
想一想,誰愿意穿梭在風里、淋得滿身濕漉漉地搶單?之前有個外賣員說,他摔倒的一瞬間,其實是不敢喊疼的,要不是擔心被罰款,他早就不干了。有啥用?舍不得離開。生活里,那點單價、那點小費,是撐著一家人過日子的底線。你也許不會信,他們修一次電動車的輪胎,還得現攢。現實有時候比段子更荒涼。
快遞這個行當,就沒比外賣好到哪去。你見過凌晨兩點的物流站嗎?有快遞員抱著包裹睡地上,被指揮著裝車。寒冷的夜晚里,誰還記得他們臉上的倦意?有人說他們掙錢多,其實“月薪過萬”那是頭部極少數,剩下的大多數,忙好了也就糊口。路上一出事故,平臺說是個人操作不當,沒人追問流程是不是太趕、騎手是不是沒吃飯。連家人有時候也不清楚具體情況,愁的還挺厲害。
社會節奏機會匆忙得讓人喘不過氣,不管是掃碼點單,還是手機買菜,你幾乎看不到背后那只沾滿油漬、凍得發紅的手。科技再先進,還是得有人彎腰幫你提貨。也許你刷著短視頻,看到過他們在工地、馬路邊狼吞虎咽,可能也會心疼一秒,可轉眼就忘了。能說什么呢?人是健忘的。很少有人能體會:混口飯吃不容易,生活本身就是場馬拉松,有人累得掉隊。
外賣小哥的群體,跟早些年出租司機其實是一類人。他們有共同點,每天在路上耗上十幾個小時,收入看天吃飯,但想要翻身,難度不比中彩票小。你下單一份麻辣燙,等半小時覺得慢,可能騎手已經在兩個小區之間來回鉆。外賣單的單價還降了,抽成倒是一直往上攀。有人爆料說,平臺給出的補貼越來越少,罰款條件卻越來越多。跑單多的還好,趕上淡季一天能虧本。他們抱怨嗎?其實私下里罵,但當面還得賠著笑臉。現實讓人別無選擇。
有一個細節:很多外賣小哥進小區,被保安攔著查,雨衣都還沒脫干凈,電話催得像催命一樣。黑龍江前陣子下大雪,有跑單哥們直接跪地推車爬坡,視頻火了,也不過幾天就沒人提。平臺說會關心員工,每年發一波“關懷基金”,可仔細一查,那些錢只夠極少數“特殊情況”。大部分人就是“平臺算法”的一部分。說句不大好聽的話,他們自己都默認了:“不跑就沒飯吃,跑了照樣虧。”一語成讖。
現實復雜得讓人無話可說。你可能也遇到過這樣的時候:點的餐遲到五分鐘,怒氣沖天。可一想到那人在雨里騎著車,摔倒還被平臺算做“能力不足”,心里頓時有點發虛。平臺強調“效率”,不斷縮短配送時間,催化出一種病態競爭,慢一秒就多一份壓力。外賣員們常說,他們怕的不是下雨,是下午高峰期。只要超時,客戶就會投訴,生活也會跟著塌陷。
不過有的時候,又覺得,這樣的極限競爭會不會激發更高效的社會體系呢?說白了,如果每個人都要靠速度搶飯碗,那慢一點的總得有人墊底。可問題在于,這種良性競爭和惡性壓榨,就是一線之隔。公司和平臺總說要“以人為本”,實際卻把多余的風險和壓力,一股腦甩給了最底層的勞動者。到底有沒有解決方案?也許,通過調整平臺機制,給這些勞動者多一些喘息空間,付出與回報能更平衡。可誰來推動?沒人知道。
有人覺得,外賣小哥是新時代的“城市游俠”。他們自己有獨特的圈子、社群微信群,訂單、補貼、線路消息互通有無。可歸根結底,問題還是沒解決賺錢和休息時間不成正比。不少騎手說,雖然這行看著門檻低,但其實干不長久。受傷、扣分、家庭矛盾齊上,動不動就“退場”。奇怪的是,他們一邊埋怨,一邊又回到路上。
有些矛盾根本說不清。像有天我看見一個外賣小哥在地鐵站門口拆了餐盒重裝,急得額頭冒汗,那單最后還被客戶嫌棄,說包裝不好,可誰管他剛才被地鐵保安擋了十分鐘?偶爾也有客人給飲料、小費、道謝,外賣員表面上不說,其實記得特別清楚。大家都累,都希望自己被社會善待幾分。但事到臨頭,誰不是各顧各的?人和制度永遠是錯位的。真有一套完美的解決辦法嗎?似乎總是只在紙上。
數據資料顯示,2023年全國騎手總量突破1300萬人,平均每人單日配送13單。收入區間大頭集中在4000至6000元/月。多數人依賴高峰時段和夜單,平均無休息日。至于快遞員,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去年接近590萬,有41%每周工作超60小時。種種“紅利”,多只是個體勉力維持的生存技巧。
平臺有意引入“柔性派單”、“錯峰補貼”,希望減緩壓力。但實際操作下來,很多騎手反映遠水解不了近渴。甚至有媒體披露,部分第三方外包隊伍還會層層克扣,實際到手收入更低。這里面誰都不是純粹的贏家。關注點是怎么找到“快”與“好”的平衡點。現實中大家都很清楚,沒人能一直沖鋒到最后的終點。
偶爾會想,他們是不是理所當然要這么拼?其實不然。現實壓迫下,勞動尊嚴得靠一單一單去掙,沒人能隨意棄場。有人做調查發現,超過八成的騎手、快遞員未來職業規劃模糊,大多只為眼前收入。這里有誤讀也有無奈。如果說他們是在為生活妥協,倒也不過分。可是,換個說法,城市燈火闌珊里的奔跑者,也是支撐文明運轉必不可缺的一環。
說到底,外賣小哥、快遞員和昔日的車夫一樣,都是時代洪流里的普通人。他們見慣酸甜苦辣,茍活于城市縫隙。雖然有點無序,但每一次按喇叭、按門鈴的那刻,他們也盼望著下一單的好運。誰能給他們多一些溫柔,誰又能真的理解他們心里的焦慮和不甘?
或許雨會一直下,訂單永遠不會少。一條模糊的歸路上,奔跑的背影,有時會落寞,有時也會發光。
這些身影,是城市日夜不停的力量,真實、有傷痕,也有溫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