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初到香港時,我總愛在夜晚的維港邊徘徊。
燈火璀璨的大樓,海風裹挾著咸腥與香水混雜的氣息撲面而來,那一刻我確信,這里的風都帶著功成名就的傲氣。
直到某天深夜,穿過回住所的地道,才撞見這座城市的另一面。
幾塊廢木板支棱著,蒙著塊褪色的塑料布,在路燈下像個沉默的剪影。
走近了才發現,這竟是個 “家”:
廢品站拖張舊床墊,擺個掉漆小桌,這方天地就有了生活氣;掛幾個塑料袋當儲物袋,擺倆塑料桶盛東西,家當雖少卻齊全。
更講究的,還會裝扇木門,貼張紅福字。
后來走的地方多了,才發現這樣的 “景觀” 藏在城市的褶皺里:地道出口的拐角、公園長椅旁、天橋底下。
大家叫他們露宿者,我卻偷偷覺得該叫 “自由人”。
不用為了天價租金在寫字樓里熬到脫發,不用對著水電單算計到失眠,甚至不用擔心倒垃圾晚了幾分鐘就被開罰單。
在這座把人逼到窒息的城市里,他們倒活得有幾分灑脫。
仔細想想,在香港這地方,沒房難,有房好像也難......
這些街頭住戶的組成,說出來真有點微妙的詭異。
有真?無家可歸的流浪者,患有精神疾病的可憐人,逃離家庭追求自由的思想者,吸毒破產無路可走的毒蟲。
甚至還有家里有樓房不住的,喜歡收街賣廢品的老年人和不愿住劏房的年輕人...
前陣子在網上刷到一位叫Densise露宿者的故事——在寫字樓做了二十年,最終選擇睡在天橋下。
在她的描述中,露宿是她的主動選擇:“劏房太壓抑,街上反而自由。”
是不是很顛覆,在香港,住得差≠住不起。有人寧愿裹著睡袋看星星,也不愿在4平米的棺材房里窒息。
Denise的選擇像面鏡子,折射出香港住房問題的荒誕,有時候,露宿街頭竟成了一種解脫。
現在香港有十多萬人擠在比停車位還小的劏房里,平均每個人只有 5.3 平米。
那是小到什么程度?大概翻個身就能撞到墻。
這些人里有剛畢業來香港拼搏的年輕人,有帶著小朋友的單親家長,還有像 Denise 那樣,曾經坐在冷氣房里,如今卻找不到穩定工作的中年人。
更殘酷的是,六成的劏房住戶都是 "在職貧窮"。
他們可能是樓下便利店的店員,是寫字樓里的清潔工,月薪中位數有12000 港元,仍不得不在窒息般的隔間與漂泊的自由間做選擇。
白天在擁擠的街道上奔波,晚上回到鴿子籠一樣的劏房,連呼吸都覺得費勁。
換作是我,大概也會羨慕天橋下能看見星星的夜晚吧。
查資料時看到,超半數的劏房居民有幽閉焦慮,18到 35歲的年輕人里更是高達 72%。
那些街頭的 "自由",說到底是對逼仄空間的反抗。
好奇他們怎么過日子,就趁午休時去天橋下蹲過幾次。(都快混成老熟人了)
大多人會備著面包餅干,講究點的撿個小煤氣爐,煮碗方便面就算改善伙食。上廁所全靠公共衛生間,離得遠的就擺個塑料桶,滿了再拎去倒掉。
登記過的露宿者偶爾會收到社工送的物資,但更多時候要提防管理人員驅趕。
所以他們總愛囤積東西,破布、塑料瓶、舊家具...... 什么都往“家”里堆。
就像香港電影《濁水漂流》里說的:“什么垃圾?那是我的全部家當!”
那些在別人眼里的破爛,在他們這兒都是安身立命的寶貝。
可當時我始終想不通,低收入者求自由,病人無奈露宿,都能理解,為什么有人放著家里的樓房不住呢?(白白在街頭風吹雨淋何必呢)
后來跟社區的社工聊過才明白,這里面藏著太多無奈。
在寸土寸的香港,很多家庭即使耗盡一代人的努力,也只買得起二三十平的小單間。
等兒女結婚生子,家里再也擠不下時,有些老人就主動搬到街頭,將空間讓給小輩。
還有些孤寡老人,總念叨著 “怕臭在家里都沒人知道”,寧愿睡在人來人往的街角。
我還記得香港“面粉伯伯”,這位在土瓜灣街頭露宿40年,賣面粉公仔的老者在前年初春時長辭于世。
土瓜灣的街坊其實早已視他做社區的一份子,不忍心看他孤零零地離去,義務為“面粉伯伯”料理身后事。
所以,對一些孤寡老人來說,與其在空虛的房間里被孤獨包圍,不如在街巷感受人間的煙火。
說不定還能尋覓到“新的家人”。
說起來你可能不信,住樓的人日子也未必好過。
前幾天一個朋友在唐樓倒垃圾被罰了三千塊,哭著給我打電話。
那棟樓沒物業,也沒有專門的垃圾站,樓下垃圾桶永遠是滿的,大家都往旁邊堆,偏就她被抓到了。
圖源:網絡
去年,我終于攢夠首付,在香港買了套小二手房。以為這是新生活的開始,沒想到是另一場噩夢的序幕。
首先是每月兩萬多的房貸,這幾乎占據我大部分的花銷。
然后是各種雜七雜八的費用:每平方呎4.5元的物業管理費、差餉、地租......就像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
每個月的賬單都在提醒我:你不過是這座城市的終身佃農。
最諷刺的是上個月,我因為工作太忙忘記交管理費,被罰了800元滯納金。
來香港多年才漸漸明白,這座城市的繁華背后,藏著多少人的掙扎。
沒房的愁落腳處,有房的愁月供單,誰都逃不過這場關于房子的困局。
有時候站在天橋上往下看,車流匯成的光河閃爍不定,突然分不清那些亮著燈的窗口里,裝著的是希望還是無奈。
*圖像影音來自網絡和作者,本文版權歸香港體驗官所有,轉載請聯系香港體驗官微信公眾號(ID:ExperiencehkGPQ
● ● ●
/本 文 作 者/
dandam
后生仔
人生就是一場體驗,看你想怎么活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