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電影《南京照相館》正式全國上映。據燈塔專業版,截至當晚20:30,影片總票房破1.5億元。記者看到,該片在豆瓣也開分,高達8.5!
電影《南京照相館》在歷史縫隙中尋找到一個極其巧妙的敘事切口:1937年12月13日,日本軍隊攻占南京,城內吉祥照相館中的七個老百姓,為了盡可能地多活一日,被迫幫助日軍攝影師沖洗底片,卻意外沖印出了能證明日軍屠城的罪證照片……影片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展現了我們熟悉的歷史,老百姓手無寸鐵,卻用相機和照片做“武器”刺破了日軍掩蓋暴行的謊言。
作為戰爭電影,尤其是“南京大屠殺”這樣帶有全民傷痛的題材,創作手法和呈現都很考驗主創。因為覆蓋更多的年齡層,《南京照相館》做到了盡量冷靜克制,也給觀眾帶去了極強的后勁。
記者看到,社交平臺上口碑發酵,很多網友評論表示,“克制的鏡頭,克制不住的眼淚”,“小人物樸素的情感最為動人,電影展現出了中國人身上獨有的善良和勇敢”,“那些定格在歷史中的鮮活生命讓我感動,是他們的犧牲與堅守,才換來了我們今天腳下的錦繡山河”。
真實自有萬鈞之力,還有不少觀眾通過影像關聯現實,感受到歷史的重量,表示“電影帶領我們直面歷史的真相,每一個人都應該看見。我們沒有權利原諒,更沒有立場遺忘”。電影《南京照相館》讓課本中的文字變得更加鮮活和真實,讓孩子了解先輩的勇敢與無畏,更知和平時代的美好與珍貴。如觀眾評價,“歷史已經走遠了,但每一次的看見和講述都是一次接力”,“這種回望和銘記比任何一幕都更有意義。”電影用影像傳遞記錄指向四個字——不要忘記。
記者了解到,《南京照相館》24日晚在北京舉行了活動,將記錄有日軍侵華罪行相冊捐贈給中國的美國友人埃文·凱爾也來到了現場,他用“震撼,強大,歷史的存證”來形容本片,“我在觀影時幾度落淚。關于暴行的主題很難去展示,但這部電影保存了歷史的真相。”
而該片導演申奧還特別解讀了電影開頭子彈上膛和相機拍照的細節設計。在他看來,開槍和拍照的英文是相同的單詞“shooting”,由此暴行的實施和記錄在無形中也形成了呼應。“在那個戰場上一張照片就像一顆子彈。快門聲與槍聲同構,底片猶如子彈般擊穿了侵略者大肆宣揚’親善’的謊言。”
而在片中飾演郵差阿昌的劉昊然則表示,自己在片中的職業編號“1213”,隱含著國家公祭日(12月13日),“中國人打不倒的根源在于,我們在災難中先求生存,在絕境時傳遞希望。”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孔小平
校對 朱亞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