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19 日,一則 "工信部擬推行新車登記后 6 個月內禁止轉二手" 的消息在汽車圈掀起軒然大波。這則報道迅速再度點燃了公眾對車輛處置權的焦慮,然而戲劇性的是,次日該媒體便發布更正聲明,承認政策表述存在重大偏差,這場沸沸揚揚的討論最終被證實為一場 "狼來了" 的誤讀。
盡管本次烏龍事件塵埃落定,但由此引發的行業震蕩卻余波未平。數據顯示,截至 2025 年 5 月末,全國乘用車庫存已達 345 萬輛,較去年同期增加 16 萬輛。在價格戰白熱化的當下,庫存壓力正成為懸在汽車行業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更值得警惕的是,極氪等車企近期卷入的 "0 公里二手車" 風波,將行業長期存在的灰色操作暴露在聚光燈下。這種名義上完成注冊、實際行駛里程近乎為零的特殊車輛,正在快速侵蝕新車市場的健康肌體。
其中極氪近期暴露的 "展車門" 事件,揭開了車企數據造假的冰山一角。根據交強險數據,該品牌 2024 年 12 月在深圳、廈門兩地的公司戶銷量激增 647%,這些車輛隨后通過關聯公司以 "0 公里二手車" 名義轉售,既虛增銷量又規避稅費。更隱蔽的是,部分車企利用二手車出口退稅政策,將國內上牌的新車以 "平行出口" 名義銷往中亞,通過 "國內上牌 - 海外轉賣" 的操作,每輛車可額外獲利 8-12 萬元。這些車輛在海外市場以新車名義銷售,不僅沖擊中國汽車品牌的海外布局,更造成國家稅收流失。
行業混亂至此,確實該加以整頓,那么市場該如何遏制0公里二手車呢?個人看來,我們需要從三個方面著手,分別是國家監管、車企自清門戶和消費者自保。
先說國家監管,商務部已于 2025 年 5 月召集車企召開閉門會議,明確提出 "全流程監管 + 信用評價體系" 的治理框架。具體做法有三步,一是建立車輛全生命周期溯源系統,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從生產到銷售的數據實時上鏈,從源頭阻斷上牌即轉售的操作空間;二是推行經銷商信用分級制度,對違規上牌企業實施 "黑名單" 管理,暫停其金融授信和商務政策支持;三是加強跨部門協同監管,海關、稅務、市場監管等部門建立信息共享機制,重點核查二手車出口企業的車輛來源和資金流向。
此外,車企方面也應該進行經營模式的深度轉型。私以為,比亞迪近期推出的 "產銷協同計劃" 和奇瑞的 "動態價格調節機制" 都非常值得借鑒。其中比亞迪通過大數據分析市場需求,將經銷商庫存周轉率納入考核體系,同時建立 "滯銷車型回購基金",幫助經銷商消化高庫齡車輛。而奇瑞則根據區域市場供需狀況,每月調整終端指導價浮動區間,既避免價格戰誤傷品牌價值,又能通過 "官方認證二手車" 渠道有序消化庫存,實現新車與二手車市場的良性互動。不難看出,相比簡單粗暴的“禁轉令”,比亞迪和奇瑞的做法顯然更具治理智慧,既封堵漏洞又不傷及真實車主置換需求。頭部車企率先從被動應付轉向主動凈化,看起來行業自律機制已開始破土。
最后,在亂象未徹底清除前,我們普通消費者也需煉就火眼金睛以規避風險。比如購車前登錄 "國家機動車環保網" 查詢車輛首次登記日期;要求賣家出示三電系統剩余保修期書面證明,避免首任車主權益“憑空蒸發”;通過第三方平臺查詢維修記錄及出險歷史,識別事故翻新車;核對車輛登記證首次注冊日期,超過3個月的新車需追問轉手原因等。
車叔總結
總的來說,零公里二手車亂象的本質,是行業過度追求規模擴張的必然結果。當車企將銷量數據凌駕于產品質量之上,當經銷商為生存被迫參與數據造假,當消費者在低價誘惑中失去判斷力,整個行業便陷入了越卷越亂的惡性循環。要根治這一頑疾,既需要監管部門的雷霆手段,更需要全行業達成共識。只有回歸以用戶需求為核心的經營理念,建立健康的產銷體系,我們的自主品牌才能真正走出內卷困境,讓中國汽車產業在全球競爭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