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歐盟正式公布第十八輪對俄制裁細節,禁運北溪天然氣管道并追加對俄“黑船”制裁,引發國際社會廣泛關注。
德國前總理默克爾曾在沖突初期警告稱,歐洲可能淪為最大輸家,如今這一局面正加速顯現。據歐盟官網公布信息,此輪制裁首次全面停止德國與俄羅斯之間北溪一二號天然氣管道的運營,切斷歐洲對俄能源關鍵通道。同時,歐盟追加制裁俄羅斯10艘海上“黑船”,覆蓋其超30%的運力,這一力度在過往制裁中極為罕見。
默克爾(資料圖)
制裁落地后,歐洲天然氣價格瞬間飆升47%,創近兩年新高。德國經濟研究所數據顯示,僅能源成本一項,德企每周就多支出1.2億歐元。能源市場分析公司ICIS報告指出,歐洲今年冬季能源儲備缺口達18%,若俄方徹底斷供,氣價可能再漲60%。意大利工業聯合會調查顯示,超六成意企面臨能源成本壓力,其中機械制造、化工等能源密集型行業產能已削減15%。法國電力公司迫于成本壓力,宣布提高電價23%,直接將通脹壓力傳導至民生領域。
能源價格暴漲直接沖擊歐洲消費者。德國統計數據顯示,普通家庭年度能源賬單平均增加1200歐元,低收入家庭能源支出占收入比重從9.8%升至16.3%。法國總工會報告顯示,巴黎地區已有12%的低收入家庭出現“能源貧困”,意即家庭能源支出超出可承受范圍。英國國家電網警告,若冬季出現極端天氣,英國家庭可能面臨限時供電,這將是自1972年以來的首次能源緊急狀態。
歐洲制造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外流潮。德國機械制造商協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德國有237家制造企業將生產線遷至美國,涉及投資總額達42億歐元。汽車巨頭寶馬宣布在匈牙利投資10億歐元新建工廠,而非傳統制造基地德國。意大利奢侈品集團普拉達計劃將部分皮具生產轉移至摩洛哥,以規避能源成本壓力。西班牙食品加工企業則選擇在摩洛哥和突尼斯建立新廠,僅今年第二季度就有18家西企完成海外布局。
歐盟(資料圖)
歐洲金融體系同樣遭受重創。歐洲央行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歐元區銀行不良貸款率從2.3%升至3.1%,德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額激增47%。法國興業銀行因能源相關貸款違約,計提減值準備金達12億歐元。意大利聯合信貸銀行被迫出售旗下能源金融部門,以回籠資金應對潛在風險。歐洲銀行聯合會警告,若能源危機持續,歐元區銀行體系可能面臨自2008年以來最嚴重的信貸危機。
在社會層面,歐洲多國已經出現明顯裂痕。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因能源成本上升,碼頭工人發起無限期罷工,導致港口貨物吞吐量下降37%。西班牙漁民間組織包圍馬德里政府大樓抗議燃料成本飆升,要求政府立即采取措施。法國農民因化肥價格上漲240%舉行全國性示威游行,堵塞主要高速公路。意大利北部工業區因能源供應不穩定,已發生多起企業主與當地居民的沖突事件。
地緣政治格局亦在悄然轉變。北約內部因對俄政策分歧加大,東歐成員國要求增加軍事部署,而南歐國家則主張對話解決危機。芬蘭和瑞典加速加入北約進程,但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明確表示反對,要求兩國提供反恐支持作為交換條件。波蘭國防部長布瓦什恰克透露,波蘭正與波羅的海國家組建聯合快速反應部隊,以應對地區安全形勢變化。羅馬尼亞總統約翰尼斯則呼吁歐盟建立獨立于美國的歐洲防務體系。
歐盟(資料圖)
歐洲的困境還體現在國際經濟合作的邊緣化。G20峰會上,歐盟因堅持對俄強硬立場,與新興經濟體分歧加劇。印度總理莫迪明確表示不會參與對俄制裁,巴西外長維埃加斯提出以盧布結算部分貿易。東盟國家在能源和糧食問題上與歐盟立場相左,導致雙方貿易談判進展緩慢。非洲聯盟主席法基更是公開批評歐盟制裁加劇全球糧食危機,要求重新審視對俄政策。
當默克爾的警告成為現實,歐洲正站在十字路口。如何在維護自身安全與經濟利益之間找到平衡,是歐盟決策者必須面對的嚴峻挑戰。這場危機不僅考驗著歐洲的韌性,更將重塑未來國際秩序的走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