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瀚森不會打亞洲杯,這消息今天終于蓋章落地了,球迷群里討論半個月的“到底去不去總算有個說法,籃協官方宣布、本人回應、媒體爆內幕,一整套流程走得明明白白,熱度不大不小,畢竟楊瀚森這個名字,放在這屆國家隊就是自帶流量,誰都知道他是中國籃球當下最值得期待的新星之一,這回缺席亞洲杯,爭議點其實不在于“值不值得,而是“該不該,說白了,國家隊到底是楊瀚森的起點還是枷鎖,這個矛盾一直沒理順。
說起來,楊瀚森一開始就是被當作亞洲杯主力去準備的,國家隊集訓名單里他的名字一直掛著,外界風向也基本沒變過,尤其是他夏季聯賽結束、準備回國那會,幾乎所有人都默認他要歸隊,直到這兩天,突然爆出他團隊主動提出不打亞洲杯,理由很簡單——繼續留美提升技術、休整身體,外加開拓者八月有兩次短訓營,這些對楊瀚森個人成長更有利,聽起來確實比短期的亞洲杯更有誘惑力,尤其是他體能問題一直是短板,這次小型訓練營說不定能解決點老毛病,球員團隊的想法說出來,很多球迷第一反應就是“靠譜,畢竟在NBA邊緣摸爬滾打的機會,比亞洲杯實戰更稀缺不是一天兩天了。
關鍵點來了,這次決策不是籃協強壓,也不是球員單方面“擺爛,而是楊瀚森團隊先提意見,相關部門上報,一周后批復,籃協再官宣,整個流程按照規定走完,既沒偷著來,也沒甩鍋誰,反倒讓人覺得,這才像是職業籃球應有的操作,球員有想法,組織聽取、評估利弊,最后出結果,和以往“國家隊優先,不容質疑的套路完全不同,這一變,輿論風向立馬就跟著轉了,球迷不少點贊,覺得終于不是“為國出戰就得犧牲個人發展的老一套。
但話說回來,亞洲杯到底算什么,值不值得為它押上楊瀚森的全部籌碼,這得分兩頭看,一方面,亞洲杯確實只是奧運周期的練兵,短期輸贏不影響大局,真正關鍵的是后續沖擊奧運資格,那才是中國籃球的“終極副本,現在讓楊瀚森留美訓練,等將來大賽時再回歸,理論上風險可控,還能最大化他個人成長,另一方面,國家隊集訓和比賽,確實能增強團隊默契、鍛煉大賽心態,這些在NBA訓練營里不一定能補齊,楊瀚森缺席,球隊整體戰力和士氣難免受到影響,尤其是內線硬度問題,短期內還得靠易建聯、周琦這些老將兜底,擺明了打亞洲杯只能“練兵,贏球不敢說,鍛煉人倒是板上釘釘。
再說球迷心態,其實大家早就習慣了“國家隊出征=全力以赴,但這幾年新生代球員留洋、追夢NBA已經成潮流,像楊瀚森這樣敢于表達自己想法的球員,球迷反而更愿意支持,畢竟誰都不想再看到“高強度集訓+無休止比賽把新星拖垮,上一個例子還是周琦,巔峰期連軸轉,最后傷病纏身,楊瀚森團隊這次選擇“以長遠為重,在球迷看來就是理智操作,甚至有不少人喊話籃協:“以后多點這種溝通機制,別再讓球員硬頂著打完所有比賽,這波操作,算是給中國籃球體制打了個樣。
當然,也有人質疑,覺得楊瀚森缺席是不是“特權,會不會影響隊內氣氛,這個鍋不能全甩給球員,畢竟制度允許、流程合規,而且楊瀚森的特殊性擺在那里——年輕、有潛力、剛打完夏聯狀態正熱,球隊未來得靠他,這種情況下優先個人成長,怎么想都說得過去,國家隊不是鐵打的班底,合理輪換、讓新老交替有序進行,才是正道,硬擰著上、不管球員狀態和規劃,只會適得其反。
此情此景,其實也不是第一次上演,易建聯當年旅美時也有類似選擇,周琦、丁彥雨航、王哲林這些留洋球員各自有過抉擇,只不過以前國內輿論更偏向“服從大局,這一次楊瀚森事件,輿論明顯寬容不少,大家都明白,中國籃球要想翻身,靠一兩個球員死磕沒用,體制和思路都得跟上NBA節奏,球員出去闖、組織順勢放人,才有未來的可能,這一點,籃協這次算是做對了。
最后再說一句,楊瀚森這次回國,除了參加活動,還得辦簽證,為后續NBA備戰做準備,這些細節說白了就是“規劃已定,對亞洲杯無非是提前說了再見,球迷想看的不只是短期成績,更是球員成長和中國籃球的整體進步,亞洲杯這步棋,短期或許有人遺憾,但長遠看,更像是中國籃球體制的自我調整,未來能不能走出新路,還得看后續跟進,至少這一次,楊瀚森和籃協都沒讓人失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