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課的時候,收集了學生對于學習的困惑,有一個同學寫的是,他不確定大學里學的這些課程有沒有用……
看到這個問題的瞬間,我竟一下子不知道如何去回應。
我問自己,當年讀大學的時候,認為所學的課程都是有用的嗎?
答案肯定是,不是。
首當其沖被認定為“無用”的是思政類課程,學近代史、思修、馬哲、毛概的時候,我的學習狀態真是吊兒郎當,看會兒課外書,玩會兒手機……
(所以,現在不認真聽心理學課的同學們,老師也沒資格苛責你們,畢竟我當年也干過這樣的事兒……)
當然,課上有些“劃水”,課后還是按時提交作業,期末也會可勁背重點,畢竟還有外部的力量支撐著我——我想拿獎學金!!!
所以,這些課學得馬馬虎虎,沒掛過科,但也只是“徒有其表”的學習水平。
轉眼到了大三,發現考研科目包括思政,鑒于這類課程是我最薄弱的環節,暑假專門花錢報了一個思政培訓班,極為認真地梳理和謄抄了所有的知識點。
考研成績出來的時候,我被思政課分數氣了個半死,沒有報班沒有花錢的兩個科目(專業課、英語)分數都蠻高,但投入如此“心血”的思政課分數卻剛過線。
這事兒讓我耿耿于懷了好幾年,后來才在心里認清了一個事實——這個分數,實際上和我的付出是匹配的。
畢竟,我不曾真正理解這些概念和理論,臨時抱佛腳式的惡補,替代不了這個過程中一步一個腳印的努力。
圖片來源:www.pexels.com
還有幾門課程,當時也被我認定為“無用”。
其中最為突出的代表,教育學。
不喜歡教育學的理由有二——我是心理學專業,為啥要學教育學?我不是師范類專業,將來不當老師,為啥要學教育學?
老師苦口婆心告訴我們,教育心理不分家。
我心里想,哪里不分?我們一來不就分了嗎?!
(此處補充一下背景,我們剛入學的時候是教育科學學院,沒過多久就拆分成了“心理學院”和“教育學院”。)
教育學的老師其實講得不錯,我還記得,大一時的學習經驗分享會上,一位高年級的教育學師姐給予了這門課極高的評價,甚至激情慷慨地建議我們,全書背誦!!
奈何,這門課的確提不起我的興趣,得到了和思政課一樣的待遇——聽課劃水,期末惡補。
多年之后,我成為了一名老師,而教育學這顆回旋鏢從山東飛向了貴州,正中我的眉心。
入職第二年,學院要求我上教育學這門課,我說,上不了啊,我學的是心理學。領導說,教育心理不分家,你可以的!!!
在我教過的所有課程中,教育學的備課是最辛苦的,因為其他課程都有專業知識作為根基,而教育學對我而言真是一片空白。
這個時候,回首大一的那場學習經驗分享會,好想說,師姐我錯了,我應該全書背誦的……
唉……
說完了當年的自認“無用”,再來說說“有用”。
毫無疑問,專業課是最“有用”的(這恐怕也是當下很多大學生的“共識”)。
大學四年,我在專業學習上投入了最多的時間和精力,課外讀了好多本書,拿了三年獎學金,獲過幾項專業實踐相關的獎項。
入職之后,我成為了一名還不錯的心理學老師,很多人夸我的專業功底很扎實,這個功底,藏著大學四年里聽過的課、看過的書、接觸的人、做過的事……
果然,把時間花在哪里,哪里就會有回應。
圖片來源:www.pexels.com
02
在本科畢業十五年之后(哇,我都畢業十五年了),回看大學生活,我發覺,可能人在讀大學的時候,很難精準預判什么是“有用”和“無用”。
“有用”的第一重形式,也是最直接的含義,學完了可以直接在現實實踐或專業領域中去應用。
這可能是很多學生理想中的“有用”,所學的知識可以立刻轉化為實踐性或者應用性的技能,甚至直接轉化為職業崗位的核心競爭力。
所以,當他們抱著這樣的視角去看很多課程的時候,會有些失望,因為學完了不能直接拿來用。
一方面,是因為“學”和“用”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時間差,我們的教育模式是先“學”后“用”,知識是能力的根基,但尚未開始轉化時,就導致了一部分學生對這些知識的輕視。
另一方面,有些知識,最重要的目的并不是直接轉化為應用技能,當我們帶著“是否直接有用”的視角來看待它們的時候,這個預期本身就錯了。
我有一個朋友,大學時特別喜歡毛概這門課,老師講得好,書中的觀點也給了她很大的感觸和啟發,她說,在某種程度上,這門課塑造了她的價值觀。
這就是“有用”的第二重形式,對你個人內在成長(尤其是精神、理念、價值層面)的有用,可能給你帶來了視野拓展、思辨啟蒙,或者是得到了理念共鳴、情感觸動。
這種“有用”一般不會直接轉化為肉眼可見的技能、證書、榮譽,但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誰能否認這種“有用”的可貴呢?
當然,我們也得承認,這種“有用”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可能是知識本身吸引了你,可能是老師的教學很生動,也可能是課堂中的觀點碰撞觸發和生成了某些東西……
圖片來源:www.pexels.com
假如,某一門課程,既不具備應用性的“有用”,也沒有帶來精神性的“有用”,那是否可以列為“無用”的范疇呢?
先別著急下定論,“有用”還有第三重形式,我個人稱之為“條件性的有用”——在追求某個重要目標的過程中,它是你必須要達成的基本條件。如果這個條件無從滿足,你在意的更為本質的目標就會受阻。
例如,你想考研,思政不過線,專業課分數再高也沒用;你想考教資,教育知識與能力、綜合素質不過關,空有學科知識和技能絕對拿不到教師資格證。
你可能未必在意這些思政和教育基礎知識,但它們是通向目標的一道橋梁,跨不過它,你就到不了你想去的地方。
當年讀書的時候,思政課和教育學對我而言就是這樣一種“條件性的有用”,只是,時隔多年,很想對當年自己怠慢過的這兩類課程道個歉。這些年讀過幾本跟哲學、歷史有關的書籍,發現很多知識并不像我曾經以為的那樣空洞;自從開始上教育學這門課,也意識到這門課程中有很多寶貴的理念和原理。
其實,很多知識,并不是沒有用,只是還沒有遇到合適的契機讓你意識到它的有用。
圖片來源:www.pexels.com
03
掰扯了這么多,你現在大概率會覺得,老師,照你的意思,好像啥課也多多少少有點用啊,那我豈不是都要認真學?!
理論上,這樣最好。
實際上,很難做到(我自己也沒做到)。
所以,我個人的建議是,你可以有選擇和取舍,在各類課程上投入不同的精力。
專業課程重點學習,這是實踐運用和職業準備的基礎;還有一些課程,看似不是專業課,但和專業資格、職業選擇息息相關,請認真對待,因為將來備考的過程中,你會無數次碰到這些知識。
如果有幸遇到一門感興趣的課程,哪怕這門課程不具備應用性和條件性的有用,但你喜歡這門課的內容或教學方式,那么年輕人,享受這個過程,因為感悟和體驗的價值絲毫不亞于別的“有用”。
如果有一些課程你認為和自己的職業規劃沒什么關聯,也提不起興致,那請做到最基礎的程度,不掛科!!!一次掛科代表著你要付出更多的時間達到更高的卷面分數,絕對要拿出更大的力氣。既然如此,為何不在當初多努力一點呢?
圖片來源:www.pexels.com
最后,我還想說,決定這些課程有沒有用,除了知識、教學這些因素之外,還有一個更關鍵的因素——你自己學習的程度。
你學習的程度,決定了這些知識能不能為你所用,能不能轉化成職業能力和內在成長,能不能送你到想去的地方。
生活沒有白走的路,前期的付出與努力,總會在某個時刻給你相應的回饋,曾經的敷衍和怠慢,也可能會給你偷偷挖一個坑。
還是那句話,把時間花在哪里,哪里就會有回應。
希望你能夠找到自己想要的方向、想做的事情,然后,朝著這個方向,好好努力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