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19日,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設施宣布開工以來,如今已過去6天,在這短短幾天時間當中,作為雅江下游國家的印度,可謂是五味雜陳,既存在理解聲音,但反對聲同樣不絕于耳。
于是,帶著諸多疑問、意見和牢騷,印度趁著邊境會晤機制的功夫,找到中國開會,希望開誠布公找我國解決一些邊境問題。
?——【·印度的焦慮與中方的科學回應·】——?
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2025年7月19日正式破土動工,這個總投資1.2萬億元、裝機容量相當于三個三峽水電站的超級工程,瞬間成為國際輿論焦點。
印度媒體第一時間將其定義為“中國水資源武器化”的威脅工具,甚至有評論稱其為“水炸彈”,擔心中國會在雨季蓄水、旱季斷流,從而打擊印度下游農業和生態安全。
這種焦慮情緒在印度國內迅速蔓延,尤其是東北部阿薩姆邦等依賴布拉馬普特拉河(雅魯藏布江印度段)灌溉的地區,民眾擔憂可能出現的水源短缺問題。
但從水文數據來看,印度的恐慌顯然被放大了。雅魯藏布江年出境徑流量約1600億立方米,僅占印度境內總水量的19%-30%,其下游大部分水量其實來自印度本土的暴雨和季風降雨,遠超中國任何地區。
中國修建的引水型水電站并非傳統大壩攔截工程,雨季還能調蓄洪峰流量,減少下游洪水災害,實際上對包括孟加拉國在內的下游國家利大于弊。孟加拉國作為全球受洪水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每年因水災損失占GDP的2%,已明確表示支持中國工程。
中方在工程啟動后多次強調,雅下水電項目經過數十年深入研究,嚴格遵循生態優先原則,最大限度保留原始生態系統,并與下游國家保持水文報汛、防洪減災等合作。
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7月23日的記者會上明確表示,該工程不會對下游產生不利影響,中方將繼續通過既有渠道同印方溝通。這種科學理性的態度,與印度部分輿論的情緒化渲染形成鮮明對比。
?——【·中印邊境磋商釋放緩和信號·】——?
就在水電工程開工四天后,印度主動邀請中國舉行“中印邊境事務磋商與協調工作機制第34次會議”,由印度外交部東亞司聯秘戴國瀾與中國邊界和海洋事務司司長洪亮在新德里共同主持。
值得注意的是,戴國瀾是莫迪政府的核心外交智囊,曾參與安排莫迪與特朗普的歷史性會晤,也是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機制的印方關鍵成員。
他此次親自出馬,被外界解讀為莫迪政府試圖通過高層溝通緩解中印緊張關系的重要信號。
會談中,雙方圍繞劃界談判、邊境管控、機制建設等議題坦誠交換意見,同意共同籌備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第24次會晤,并保持外交軍事渠道溝通以維護邊境安寧。
這是自2020年加勒萬河谷沖突以來,雙方在邊境事務磋商中取得的重要進展。值得關注的是,會談還提到“跨境交流合作”,暗示雙方可能在水電項目等敏感議題上探索對話空間。
印度此次態度轉變并非偶然。一方面,雅下水電項目的科學論證和中方的積極溝通,逐漸消解了印方部分疑慮;另一方面,印度國內經濟壓力增大,2023/2024財年吸收直接投資暴跌62%,電子制造業因限制中國技術人員入境損失高達150億美元。
莫迪政府亟需通過改善對華關系,吸引中資參與印度基礎設施建設,緩解國內產業困境。此外,美國近期對印度加征關稅的威脅,也迫使印度尋求在中美之間保持平衡,避免過度依賴西方。
?——【·印度的戰略調整與中方的底線思維·】——?
盡管印度在會談中釋放緩和信號,但其國內仍存在對華強硬聲音。部分印度政客和媒體繼續炒作“中國水威脅論”,甚至要求莫迪政府向聯合國提起仲裁。
這種矛盾心態,反映出印度在戰略選擇上的糾結:既希望借助中國發展紅利,又難以擺脫“邊境焦慮”和“南亞霸權”思維。
中方對此保持清醒認識。在會談中,中方既展現合作誠意,也明確底線原則。會談特別強調“落實兩國領導人重要共識”,即堅持通過對話解決邊界問題,反對單方面改變邊境現狀。
這種立場與中方在雅魯藏布水電問題上的態度一脈相承——既歡迎合作,也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發展利益。
從長遠看,雅下水電項目不僅是能源工程,更是中國推動“一帶一路”倡議、深化與南亞國家合作的重要支點。項目建成后,中國可通過“西電東送”及區域電力外送網絡,向緬甸、孟加拉國等能源匱乏國家輸送清潔能源,幫助其擺脫印度電力壟斷。
這對印度在南亞的傳統影響力構成挑戰,也解釋了為何印度在焦慮與緩和之間反復搖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