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會中國女籃又有新故事,這次不是韓旭、不是老將再救場,而是李筍南帶隊,用一波加時逆轉,殺進了決賽,球迷本來沒太多期待,結果驚喜從天而降,這一夜,田媛媛成了新晉“寶藏球員,而劉禹彤、張敬一這些曾被熱議的名字,又一次被推上風口浪尖,國家隊到底該怎么選人,圍繞“新老交替這場爭論,似乎又要升溫了。
說實話,這支女籃能走到決賽,多少有點“意外之喜的味道,誰也沒想到,在沒有韓旭、沒有許利民老帥的情況下,李筍南帶著一幫年輕人,愣是連克日本、波蘭,硬生生打出了一波氣勢,這里頭,劉禹彤、張敬一、陳玉捷這些已經在WCBA混得有名堂的,算是基本盤,大家都認可她們的能力,但真正讓人眼前一亮的,是田媛媛這樣原本不被關注的球員,她的三分和突破,甚至讓人感覺像是升級版的張敬一,半決賽打日本,她帶隊逆轉,決勝波蘭加時賽又獨得7分,這種臨場爆發力,妥妥的黑馬本色。
問題來了,田媛媛一戰成名,難道國家隊的選人標準真的該變一變嗎,圍繞劉禹彤、張敬一,甚至李夢這些球員要不要進國家隊的爭議,難道真就沒個定論,其實這事兒,球迷、媒體、教練,甚至當事人自己,早就各有說法,有人覺得國家隊不是試驗田,不能隨便嘗鮮,也有人主張多給新人機會,畢竟王桂芝當年帶U18亞洲杯時,張子宇也是“臨時起用,結果直接成名,這樣的故事,放在今天,難道不值得參考嗎。
話說回來,國家隊的舞臺,本來就應該讓更多人來試一試,尤其是熱身賽、集訓這種場合,誰行誰不行,一打就見分曉,這種“上場說話的邏輯,最能堵住爭議的嘴,畢竟技術統計、場上畫面,騙不了人,誰更適合國際賽場,誰能頂住壓力,誰能帶隊走得更遠,一目了然,這比網上對噴、互懟、拉踩要有說服力得多。
再說,現在女籃的整體實力,確實跟澳大利亞、日本這些強隊有差距,人家哪怕主力缺席,依然能靠整體壓制對手,這背后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板凳深度、靠的是后備力量不斷補充,咱們如果總是那幾個人打天下,比賽一到關鍵時刻就“擺爛或者體能拉胯,最后吃虧的還是自己,優勝劣汰本來就是競技體育的真理,沒有競爭就沒有進步,沒有新鮮血液,老將再能打,也有撐不住的一天。
其實每次大賽后,這種“新人該不該上場的話題都會被拉出來說一遍,巴黎奧運名單剛定時,網上就一堆聲音喊著“新老交替不徹底,結果最后真正意義上的“新鮮血液,放眼望去也就翟若云、張子宇,其他更多像賈賽琪、潘臻琪,其實也不能算“絕對新人,說到底,還是選人機制沒徹底打開,還是太保守,怕承擔風險。
但你說讓所有人都去國家隊“試錯,那也不現實,畢竟國家隊不是隨便誰都能進的地方,還是得有基本的篩選、考察,不能一窩蜂上來就“鍛煉鍛煉,可真要完全堵死新人的路,那就和閉門造車沒區別了,怎么找到下一個田媛媛,下一個張子宇,難道靠喊口號嗎。
其實換個角度想,國家隊多一點競爭、多一點試探,真沒什么壞處,訓練水平高、醫療康復好,球員能提升自己,聯賽整體水平也會上個臺階,這種“良性循環,其實是整個中國女籃都需要的,別總盯著那幾個熟面孔轉,要敢于發現、敢于使用不被看好的球員,這才是真正的“國字號選拔。
說到底,“行不行,上場一試便知,別總是靠爭論決定命運,別總是讓媒體和球迷“點贊回懟,更別讓教練組背著巨大的輿論壓力左右為難,給年輕人機會,給冷門球員機會,該試的都試一遍,誰能留下,誰能成大器,看實際表現說話,這才是解決爭議的最優解。
李筍南這次帶隊爆冷進決賽,是巧合也是必然,靠的不是某個超級球星,而是敢于用人、敢于冒險的膽識,這種思路,未必適合所有比賽,但對于現在的中國女籃,或許正是破局的關鍵,未來怎么走,誰都說不準,但只要思路對了,遲早能跑出更多田媛媛,你說巧不巧,這才是競技體育最讓人上頭的地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