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新京報貝殼財經年會·開啟新消費下半場”上,新京報貝殼財經聯合中國旅游協會休閑度假分會,連續第二年聚焦“小城文旅”,重磅推出《2025中國“寶藏小城”旅游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通過抖音生活服務平臺、攜程等平臺數據洞察,梳理出全國50座“寶藏小城”,發現“生活即旅行”正成為新風尚。
2025年,小城文旅增長出現四大核心趨勢:“高原-邊疆流量帶”集體爆紅,從“資源驅動”向“內容驅動”轉型,非遺、旅拍、康養、研學成“四大消費主軸”,“冷門+極致”成為新的爆點公式。小城不再是主流之外的“備選項”,而成為真正能承接用戶情緒價值與文化表達的“新目的地”。
1. 趨勢一:“高原-邊疆帶”成為流量新洼地,西北縣域領跑全國
西北縣域集體出圈,文化多樣性與內容傳播力共振
2025年上半年,小城旅游熱持續升溫,西北、邊疆與高海拔地區的小城強勢上榜,成為“逆城市化旅行”的代表力量。在傳統“長三角-珠三角-川渝渝西”高熱區域之外,一條橫貫中國西北的“高原-邊疆流量新帶”悄然成形。來自新疆、青海、甘肅、寧夏等省份的多個縣域城市,憑借獨特的生態、文化與視覺包裝優勢,強勢進入旅游熱度與訂單增長的全國前列,成為新一輪文旅結構性轉移的風向標。
西北縣域集體上榜,打破“冷門即邊緣”偏見
根據抖音生活服務平臺、攜程聯合數據,截至2025年6月,全國三線及以下城市中,旅游訂單同比增幅TOP50的榜單中,西北小城占比接近三分之一,代表城市包括:新疆的阿瓦提、輪臺、博湖、和碩、奇臺、阿合奇,青海的貴德、貴南、湟源,甘肅的肅南,寧夏的青銅峽、隆德等。
過去這些城市常年缺席主流旅行版圖,甚至在大眾認知中難以辨識和定位。而2025年,它們紛紛成為“搜索熱詞”“內容爆款”與“訂單黑馬”,背后的轉變來自三個深層邏輯的疊加:自然資源的獨特性,文化表達的可參與性和社交平臺的可傳播性。
以新疆博湖為例,依托博斯騰湖的生態濕地、鳥類棲息地與湖心營地,當地成為攝影博主、高端旅拍團隊與露營達人高頻打卡地;青海貴德則借助“黃河第一灣”的河谷景觀與高原濕潤氣候,吸引大量康養、療愈型旅居人群;而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則以祁連山草原馬群、民族服飾與非遺表演,迅速建立起“出片即傳播”的視覺符號。
這些城市不靠“爆改”“硬宣傳”,而靠“真實文化”“沉浸場景”贏得年輕人的注意力和旅行者的回訪率。冷門不再意味著邊緣,而是“未經開采的內容寶藏”。
從遠方想象到沉浸日常,旅行動機正被重構
高原與邊疆,曾被視為“遠方”的象征,是逃離城市后的詩意棲居。而2025年的數據表明,這些地區不再只是一次性向往的目的地,而逐漸成為年輕人“內容創作”“生活重構”《2025中國“寶藏小城”旅游報告》“療愈停留”的現實選項。Z世代將邊疆旅行視為自我表達的舞臺,以非遺體驗、民族服飾換裝、旅拍劇本為切口,在社交平臺制造流量符號;新中產與30歲以上的青年將其視作逃離城市節奏的療愈地,以高原營地、靜心冥想、牧區民宿為旅居起點;中老年人群則更青睞于“高原康養+低溫避暑”,形成日均停留超過5天的長線消費周期;親子家庭也通過邊疆的自然課堂、民族課程與博物場館,構建起兼具教育與陪伴功能的研學旅程。
這意味著,旅行不再是目的地的奔赴,而是與人生階段高度相關的“生活方式選擇”。邊疆不再遙遠,它已是生活的另一種答案。
從單點突圍到區域聯動,邊疆小城正在組團出圈
另一個重要趨勢是,邊疆旅游正在擺脫“某地偶然出圈”的隨機性,形成了明顯的區域協同聯動。在新疆,阿瓦提-輪臺-和碩-博湖正逐漸串聯成一個“塔里木綠洲文化圈”,涵蓋濕地、非遺、沙漠越野與古城旅拍;青海境內,貴德-湟源-貴南構成環青海湖的“高原文化+康養休閑”復合旅游帶;寧夏與甘肅之間,也形成了青銅峽-隆德-肅南的“黃河文化-民族風情-非遺研學”走廊。
這種小城間的聯動,不僅增強了游客的停留時長和旅程豐富度,也為目的地之間的品牌協同、IP共創與聯票機制提供了現實基礎。
在數字時代,單一小城的火爆可以靠流量,但只有區域聯動,才能構建起真正的可持續旅游生態。
高原與邊疆:下一個文旅“黃金帶”正在形成
高原-邊疆流量帶的崛起,是一次從“資源主導”向“內容驅動”再向“生活轉向”的深層變革。它重新定義了小城旅游的吸引力,也拓展了中國縣域經濟的成長邊界。
2025年,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幾個名字被更多人搜索、幾個景點的訂單暴漲,而是一種新的旅行認知正成為共識——“有文化、有內容、有情緒”的遠方,并不遙遠;而那個值得常去的小城,正在邊疆等你。
貝殼文旅觀察:
遠、中、近的概念正在被“有場景、有故事”的內容打破。游客愿意為文化邊界、自然奇觀、冷門出片地遠行千里。
2. 趨勢二:內容價值大于資源稀缺,“文化+故事”重寫小城出圈路徑
2025年,小城能否出圈,不看風景多美,而看故事怎么講
抖音生活服務平臺、攜程的數據表明,內容傳播力已經成為小城旅游能否快速增長的核心要素。
在傳統旅游語境中,小城市若想進入主流視野,往往需要“優質資源”“一線宣傳”“配套設施”三要素齊備。然而在2025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發現,這一邏輯正在被深刻重構。
大量不依靠自然奇觀、不擁有強基礎設施的小城,依然在今年實現了搜索熱度飆升、訂單轉化高增的“冷門爆發”。支撐這一現象的,不再是“目的地之美”,而是“內容之力”——小城的出圈正在由“資源依賴”轉向“故事驅動”。
小城不缺風景,但更需要被講述的能力
在今年榜單中脫穎而出的城市,往往并非傳統意義上的旅游資源富集區,而是借助一套“高表達度+高參與感”的內容敘事框架,在平臺上構建起清晰、鮮明的旅行符號。例如,江西資溪并無頂級景區,卻以“森林+咖啡+非遺集市”的新中式松弛感成為Z世代旅拍爆款,在抖音上每月新增內容破10萬條;陜西扶風通過打造“周秦古都+法門非遺”的融合式體驗,引發大量研學和知識型用戶自發轉發,旅游停留時長同比增長超過40%;甘肅肅南,原本是西北小眾自治縣,通過“祁連山馬群+裕固族服飾+草原換裝體驗”實現旅拍流量突破,成為“高原出片地”關鍵詞下的熱搜城市。
這些城市的共通點在于:沒有依賴先天資源稟賦,而是深挖文化脈絡、激活參與機制、重組敘事場景,用“故事”創造出旅行本身的意義。
換句話說,游客不再只是“看一個地方”,而是在這個地方“成為一種人”:變成穿著裕固族服飾的旅拍博主、變成森林咖啡店的短暫停駐者、變成千年博物館中的歷史探尋者。
“文化+故事”型內容正逐步取代“資源+景點”邏輯,通過對2025年小城旅游熱度與內容數據的交叉分析,我們發現,一座城市的出圈路徑正從“資源-傳播-轉化”轉向“內容-表達-連接”。
例如:在望仙谷(江西蘆溪),古風劇本游+換裝旅拍讓年輕人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沉浸其中,轉發和二創內容極具平臺活性;在青州博物館(山東),結合“古城+博物+小吃”的城市故事線,被社交媒體用戶打上“生活旅行”“博物館社交”的新標簽;在崇陽(湖北)、中陽(山西)等地,小城借助露營節、音樂市集、民俗互動等場景組織,成為年輕人“內容消費場”的新目的地。
這些案例說明,旅游的核心價值正在從“看什么”變為“可以參與什么”“如何講述自己”。只有具備內容轉化能力的小城,才能打破流量困境,實現真正的出圈。
從被觀看到被參與,場景的邊界正在拓展
隨著年輕旅行者的旅行動機從“解壓”走向“表達”,平臺內容從“推薦”走向“共創”,小城必須從“資源提供者”升級為“內容創作者”。
這要求小城具備三種關鍵能力:一是故事整合力,將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統一包裝成能被識別的內容線索;二是場景組織力,將“非標資源”變為“可消費體驗”,如將手工坊變成研學空間、將博物館升級為夜游演出地;三是表達適配力,提供良好的拍照、互動、直播、換裝、劇本等功能性場景,滿足用戶創作需求。
成功案例表明,小城不再是“短暫停留”的配角,而是通過“內容+敘事”成為“內容生產者+消費場”。
內容力,是未來小城旅游的第一生產力
在平臺主導型時代,文化價值不再取決于資源量級,而是能否被好好講出來、演出來、拍出來、傳出去。“內容力”正在重新分配文旅注意力資源——讓原本“無人問津”的縣城,在一夜之間躋身年輕人的種草清單。
這不僅是一種傳播格局的重塑,更是一種旅游價值觀的變化:“不是因為這個地方很有名才去,而是因為這里有我可以講的故事。”
貝殼文旅觀察:
小城正在從“文旅資源提供者”變成“內容場景生產者”,社交平臺正在重塑旅游認知的地圖。
3. 趨勢三:非遺、旅拍、研學、康養成小城旅游新主軸,構建“長期消費模型”
“打卡地”變“生活場”,“一次游”變“年年來”
在“寶藏小城”的旅游認知中,一個重要的轉變正在發生:小城不再只是一次性出行中的“可選項”,而正在成為特定人群的長期選擇,甚至演變為一種“穩定的生活場”。
2025年上半年,從抖音生活服務平臺、攜程聯合數據中可以看出,小城文旅的主流標簽已經從“網紅景區”“自然山水”“古鎮老街”升級為更具結構性的四大高頻場景:非遺、旅拍、研學、康養。這四類場景,不僅提升了目的地吸引力,也極大地延長了游客的停留時間和復購周期,逐步構建起“長期消費模型”。
非遺:文化參與感帶來情緒價值,小城“文化力”正在外溢
2025年,在非遺體驗類產品中,“小而精、沉浸式、有參與感”的項目成為爆款關鍵詞。陜西扶風依托法門寺文化與漢唐遺產,推出非遺工坊、漢服儀典、節慶演繹等文旅結合型產品,成為Z世代非遺首選目的地;新疆阿瓦提縣將木卡姆音樂、維吾爾族舞蹈與手工藝制作融入沉浸課程,成為“民族非遺+多日研學”的樣板地;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通過“鼓樓篝火夜”“侗錦織造”等原生態非遺體驗,吸引大量影像創作者和深度文化游人群;而在山西蒲縣,傳統皮影、面塑、戲劇藝人集體入駐旅游接待空間,推動“小縣文藝復興”。
非遺從“靜態展示”走向“互動體驗”“內容創作”,其核心吸引力不再是“展品”,游客自身也成為故事的一部分。在非遺中“演一次”“做一次”“唱一次”,成為旅行中情緒價值最高的部分,也促成了用戶自傳播、內容復購與目的地記憶度的提升。
旅拍:內容即消費,形象即場景,打卡城市正在被“出片小城”取代
過去,旅拍是婚紗攝影的代名詞。而現在,旅拍已經成為年輕人社交表達、自我形象建構、場景參與的重要方式。江西望仙谷(蘆溪)打造劇本化古風旅拍+夜游演繹劇場,成為年輕用戶“視覺旅程”的代表;甘肅肅南、新疆奇臺均以“馬背旅拍+民族服飾+高原出片感”迅速出圈;在湖南安化、青海貴德,其高原森林、古鎮小路、藏式民居成為自然光影旅拍場景,“不經意的美”成為打卡新方向。
旅拍類小城的增長邏輯清晰:場景設計+情緒營造+視覺符號化。游客不是去看風景,而是去成為風景的一部分。隨著短視頻平臺的“旅拍模版”持續擴散,未來將有更多小城依托“構圖即傳播”的表達特性切入旅游增長曲線。
研學:從“假期填空”到“家庭計劃”,小城課程型旅游走向標準化
親子家庭已成為寶藏小城的重要消費主力,而研學旅行的興起,推動小城產品從“參觀型”走向“課程型”,進入教育消費的復購邏輯。江蘇淮安將西游文化、紅色教育、園林知識融合為系統課程包,“西游樂園+西游研學+西游作文”成為研學內容品牌;山西壺關依托太行山生態地貌與地質博物館設計“少年自然營”,成為“假期即教育”的樣板地;青海貴德則將黃河上游地理+藏文化+生態保護組合成研學路線,受到北京、成都等地親子家庭青睞。
研學類小城呈現出三個趨勢:產品課程化,不是“走馬觀花”,而是有體系、有評價的知識與實踐結構;服務體系化,配套住宿、課程安排、導師團隊、結營分享等趨于成熟;用戶穩定化,回頭率高、家長口碑強、年年返程,逐步進入親子消費“正循環”。
康養:從療愈到旅居,小城成為“第二居所”候選地
康養小城曾是中老年人的專屬旅行場景,如今正迅速拓展至更廣闊的人群——包括都市白領、壓力工作者、獨居青年、慢生活偏好者等。青海貴南、湟源兩地地處高原,溫度適宜、空氣清潔、民族療愈體驗構成天然“低壓休整區”;山西平順以太行山深度康養旅居為核心,吸引“北上廣不想回”的自由職業群體;湖南安化結合茶文化、冥想營、瑜伽室、森林浴等功能性療愈產品,打造“精神松弛小鎮”;寧夏隆德則圍繞中醫康復、慢食飲養等本地元素進行“康養體驗周”設計。
康養場景推動旅游停留時間從2天變5天、從節假日轉向“錯峰長住”,更成為一批“城市逃脫者”的旅居實驗地。這類小城需要的不是巨額投資,而是生態優勢、生活便利,加上心理認同,即可承載“第二生活”的想象。
小城不只是去一次的地方,而是“值得回來的地方”
非遺、旅拍、研學與康養的共同特點在于:不是“目的地”,而是“內容場”。它們不僅提升了城市的識別度,更重塑了游客的關系鏈:從一次性消費變為復購關系,從打卡任務變為情緒歸屬,從被動接收變為主動參與。
貝殼文旅觀察:
非遺、旅拍、研學與康養讓小城不只是“目的地”更是“內容場”。
4. 趨勢四:下沉縣域加速出圈,“冷門+極致”成為新爆點公式
不靠資源堆疊,不靠政策扶持,小地方的大機會,正在“極致”里誕生
過去人們對“小城市旅游”的想象,多數停留在“城市周邊游”或“文化補充項”的認知層面。而2025年,這一傳統認知被徹底打破:真正實現“熱度逆襲”的,并不是傳統強二線城市或網紅古鎮,而是那些名不見經傳的下沉縣域。
攜程平臺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旅游訂單同比增幅TOP50城市中,有超過60%為縣級及以下行政單位,甚至包括多個“低人口、小體量”的西部、邊疆、山區縣級行政區。抖音等內容平臺的數據同樣驗證了這一趨勢:縣域不是“被動被看見”,而是正在“主動走出來”。
“極致”是冷門出圈的共性特征——這些快速上榜的縣域城市普遍具備一個關鍵詞:“極致”——極致的自然形貌、極致的民族風格、極致的沉浸感、極致的“出片”體驗。
比如,新疆阿合奇高原深處的牧區景象,因少數民族兒童放牧旅拍畫面走紅抖音,吸引大批影像創作者和戶外露營者;甘肅肅南馬群草原與祁連雪山形成“西部極境”,成為高頻構圖主題,攝影旅游產品層出不窮;青海貴德將黃河源頭文化與森林療愈體驗深度融合,形成“東方綠洲”式小城品牌;湖南安化借助極致的濕潤山林、黑茶文化與療愈服務,迅速建立起“精神修復型目的地”品牌。
這些地方未必有“海量資源”或“重磅投入”,但憑借某一個極致特色,就能打通平臺推薦機制、用戶傳播機制與城市品牌的記憶系統,從而實現流量反哺和旅游熱度攀升。
下沉縣域的“出圈路徑”不靠政策補貼,而靠內容自激
值得注意的是,本輪出圈的縣域城市大多沒有依靠官方流量傾斜或大型文旅投入,而是借助普通用戶的內容自發傳播完成冷啟動,尤其依賴以下三種高效裂變場景:一是旅拍破圈,大自然與民族文化構圖感強,成為短視頻模版式傳播的理想場;二是非遺體驗,小作坊、民居工坊、節慶活動成為體驗博主的“講述樣本”;三是極致沉浸,如荒漠露營、草原騎馬、鄉村夜宴等,通過“放空感”“情緒松弛”獲取高互動。
典型縣域如湖南通道、江西蒲縣、山西吉縣等地,雖然此前幾乎沒有完整的旅游品牌體系,但在2025年通過“極致內容點”的不斷被挖掘,實現了用戶自驅流量轉化。這些縣域普遍具備“短而精、粗但真”的內容傳播特征,非常契合年輕人“發現冷門、自我表達、講出獨特旅行故事”的動機。
用戶偏好“邊界感”“未知感”,倒逼目的地更新供給方式
在大城市卷景點、小城市卷敘事的2025年,用戶對于“哪里值得去”有了全新評判標準。
從這個角度看,很多縣域小城反而擁有更大的“內容改造空間”與“體驗重構自由度”。
在預算有限、體量適中、游客可控的前提下,小城可以形成更靈活的產品與故事生態。比如,一個村落里舉辦的“音樂+非遺+換裝夜宴”,勝過千人演出的大型演藝;一場三天兩夜的草原寫生營地體驗,勝過走馬觀花的5景點連游;一個可以和民藝老師聊2小時故事的手作坊,勝過打卡式的文化長廊。
貝殼文旅觀察:
冷門不是問題,模糊才是。真正能打動人的小城,都在某一點上做到極致,讓人記得住、拍得出、說得響。
聯合發布:新京報貝殼財經 中國旅游協會休閑度假分會
出品人:蘇曼麗
統籌:張泉薇 任嬌
記者:董怡楠 曲筱藝 王真真 李錚
設計:許驍 任婉晴
編輯:楊娟娟
校對:陳荻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