棟棟民宿鱗次櫛比,停車場、游客中心等設施一應俱全;
柏油路筆直延伸,路的兩側是大片平整的稻田。遠眺藍天白云,近看田里清水潺潺,青蛙游動;
天南地北的游客紛至沓來,賞景、拍照,品嘗特色美食……
眼前這幅鮮活圖景,你能相信,這只是吉林省一個普通村落的日常剪影嗎?
如今,在吉林大地上,一場由農文旅融合引發的鄉村變革正悄然上演。
從九臺的小山村到海蘭江畔的邊境村,曾經困于資源稟賦的村落紛紛打破發展壁壘,以文化為魂、農業為基、旅游為橋,共同勾勒出吉林省鄉村振興的生動圖景。
這場變革不僅重塑了鄉村的經濟形態,更讓黑土地上的鄉愁有了新的承載方式。
“農業+文旅” 帶來新機遇
坐擁綠水青山,卻苦于找不到變現路徑;
手握特色物產,卻困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窘境里……
這些一度是吉林省很多鄉村面對的共同窘境。
破局的密鑰,就藏在對資源價值的重構中。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指引下,吉林鄉村迅速發生著變革。
“早些年,村里沒有一條像樣的道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村莊環境的真實寫照。”馬鞍山村黨總支書記趙世龍在接受采訪時說,自2016年,長春市旅游局包保馬鞍山村后,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區位優勢以及歷史文化底蘊,從旅游產業角度進行謀劃,相繼推出多業態的文旅產品。
如今,走進馬鞍山村,鮮花盛開,溪水潺潺,新鋪就的柏油路旁,彩繪的文化墻映襯著整齊的農家院落,一派生機勃勃。
田園綜合體、鄉村餐飲民宿和農特產品研學等多業態融合,讓這里走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持久發展道路。
在吉林,不止馬鞍山村發生著這樣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許許多多村落,通過文旅賦能,都正朝著“農業+”的多元發展方向延伸。
“農業+產業”,腰包更富足
7月,走進光東村,稻田獨有的清香味在空氣中浮動。
依托“平崗綠洲”的天然優勢,光東村整合全村171公頃水田,深耕水稻產業,通過科技賦能和品牌建設,打造“嗎西達”“海蘭江御米”等有機大米品牌,產品遠銷日本、韓國等國際市場,稻米價格從每公斤6元躍升至15元。
2018年創新推出“共享稻田”項目,累計推介24000份,銷售額達2400萬元。
在此基礎上,光東村還整合閑置資源發展鄉村旅游,建成45戶朝鮮族特色民宿,并新增稻米館、稻田螃蟹樂園、可視化大棚等文旅項目,形成“稻田觀光+民俗體驗+研學教育”的全域旅游格局。
2024年接待游客近40萬人次,旅游收入436萬元。
得益于產業多元化發展,村集體經濟收入年均突破百萬元,較2015年增長10.2倍;農民人均純收入2.4萬元,增長3.8倍。
將一粒稻米的價值挖到極致,光東村走出了一條“沃野生金”的特色致富路。
“農業+文化”,邊疆村落美如畫
蜿蜒盤旋的國道G331,如一條靈動的綢帶,穿梭在連綿起伏、疊翠似海的群山之間。
如今,這條串聯起祖國東北邊陲的“最美邊境風景道”,更牽起了一條生機勃勃的綠色發展新路。
地處中、俄、朝三國交界的琿春市敬信鎮防川村,花繁葉茂間,道路潔凈如洗;“東方第一村”的牌樓古韻悠悠,飛檐翹角的朝鮮族傳統民宿,與古樸的圍垣相映成趣;一條條平整光潔的水泥路,如脈絡般通向家家戶戶,串起了村落的煙火與希望。
防川村歷史悠久,民族文化內涵濃郁,從古老的民俗傳統到特色鮮明的建筑風格,從別具風味的飲食文化到豐富多彩的節日慶典,無一不彰顯著自身獨特魅力。
近年來,防川村依托當地區位、資源、生態、人文等優勢,大力發展傳統朝鮮族民俗旅游產業,已然打造成為農旅融合、農民共富、鄉村振興的樣板村。
以“農業+文化”為筆,防川村描繪出了邊疆村落美如畫的新圖景。
讓黑土地上的村落煥發新顏;
讓特色產業在融合中拔節生長;
讓每一位駐足者都能觸摸到東北獨特的民俗溫度……
時下的吉林,正以農文旅融合為筆,在廣袤的東北大地上描繪振興畫卷。
從鄉村特色民宿到非遺工坊,從生態采摘園到民族風情村,這條融合發展之路不僅為鄉村振興注入汩汩動能,更讓吉林在新時代振興的征程上踏出鏗鏘足音。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記者 王昕
攝影 李易書
部分圖片來源 新華社
可參與優惠購票
免費領取高德打車券福利!
來源:中國吉林網
編輯:張楠
主編:曲翱 監制:陳尤欣
點喜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