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據新華社報道,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在西藏林芝正式開工,投資約1.2萬億元,同日中國雅江集團成立。消息一出,舉世矚目,印度方面更是反應強烈。
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規劃建設5座梯級電站,預計裝機規模6000萬至7000萬千瓦,年發電量近3000億度,相當于3個三峽電站產能。這一工程主要采取截彎取直、隧洞引水的開發方式。其選址位于青藏高原喜馬拉雅“東構造結”核心部位,地質構造運動強烈。
建設過程中,需開鑿多條長達數十公里、高差兩千多米的引水隧洞,長度和埋深均超目前世界紀錄保持者——中國錦屏二級水電站。隧洞不僅要穿越大量地下斷層破碎帶,面臨應力場復雜多變、深部高地應力引發的巖爆及軟巖大變形等工程災害,還因高海拔和大埋深環境,遭遇高地溫挑戰,對施工機械運行效率、施工人員健康以及隧道結構穩定性都構成威脅 。可以說,這一工程的技術難度在世界水電建設史上都極為罕見。
印度總理莫迪(資料圖)
當前,中國面臨著能源結構調整和“雙碳”目標實現的艱巨任務。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年發電量近3000億度,這些清潔、可再生、零碳電力輸入國內電網后,將極大緩解“三北”地區供電壓力,同時為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經濟發達地區的發展提供強大能源支撐,減少對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依賴,有力推動中國能源結構向綠色低碳轉型 。
工程建設期間,預計可創造5萬至10萬個工作崗位,帶動當地工程建設、物流運輸、設備制造等產業蓬勃發展。建成后,西藏每年財政收入有望增加200億元以上,占2024年財政總收入的三分之二左右。此外,0.1元/度的低價電力,將吸引電解鋁、多晶硅等產業入駐西藏,助力當地經濟從傳統農牧業向綠色制造業轉型,打造高原“綠色工業走廊” 。
工程在建設過程中堅持生態優先原則。設計了魚類洄游通道,并建設增殖站,每年可繁育10萬尾珍稀魚苗。旱季時,保持5000立方米/秒的生態流量,以維護下游生物多樣性。同時,實施植被恢復、水土保持等一系列措施,將工程對原始生態環境的干擾降至最低,為高海拔地區的大型工程建設樹立生態保護的樣板 。
在跨境水資源管理方面,印度在印巴沖突中曾采用“旱季斷水、雨季泄洪”的方式爭奪水資源。與之不同,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采用“雨季蓄水、旱季放水”模式,能夠穩定下游印度、孟加拉國等國家的河川徑流,減輕旱澇災害。雅魯藏布江出境水量僅占印度布拉馬普特拉河總水量的8%左右,且印度段和孟加拉國段本身降水豐富。中國在工程設計時,充分考慮了下游國家利益,并承諾通過雙邊機制共享水文數據,避免因工程調度影響跨境水流 。
雅魯藏布江(資料圖)
中國雅江集團計劃將部分電力輸送到尼泊爾、孟加拉國等周邊國家,構建南亞能源合作網絡。這不僅能為周邊國家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助力其經濟發展,還有利于加深中國與南亞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提升中國在區域能源治理中的影響力,為跨境河流治理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范例 。
印度對該工程反應強烈,部分官員稱其為“定時炸彈”,擔心影響下游生態和水資源安全。這種擔憂毫無根據,是其以己度人的“安全困境”體現。印度自身在克什米爾等地大力修建水庫,如藏斯卡、巴格里哈爾等水庫,2028年一期工程蓄水將達20億立方米,開發力度遠超中國,卻無端指責中國的合理開發,奉行雙重標準 。
從軍事角度看,印度稱水電站是“戰略威脅”,但常規武器難以對大型水電站造成實質性威脅。例如GBU - 57鉆地彈最多穿透20米C35強度混凝土,而雅魯藏布江水電站采用超重力壩和重力拱壩組合設計,配有阻尼器、抗震縫等抗震措施,抗打擊能力強,且有提前泄洪機制,能在極端情況下科學調度降低風險。印度想通過軍事手段干擾工程,完全不切實際 。
印外長蘇杰生(資料圖)
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的開工,是中國在能源開發和跨境河流治理領域的重大突破。隨著工程推進,中國將在清潔能源開發技術、生態保護經驗以及區域合作模式等方面不斷積累成果,為全球水資源和能源問題提供中國方案。
對于印度等下游國家來說,如果能摒棄零和思維,與中國展開合作,將能從這一“超級工程”中獲得諸多利益,如穩定的水資源供應、能源合作機會等。反之,若繼續受不實言論誤導,炒作“水威脅”論,不僅無法解決實際問題,還將錯失區域發展的良好機遇。在全球氣候變化加劇的背景下,各國唯有攜手合作,才能實現跨境河流的可持續利用,共同守護人類的水資源命脈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