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和柬埔寨的交火已經來到第二天,泰方撤離邊境地區10萬多居民,柬埔寨似是贏下第一局,中方緊急呼吁雙方克制。那么,這場沖突究竟怎么回事?其后續又會不會進一步擴大呢?
7月中旬,一名泰國士兵在邊境巡邏時踩中地雷,右腿被炸斷,泰國軍方調查后認定地雷為柬方新埋設,嚴重違反《渥太華禁雷公約》,此舉引發泰國高層震怒。7月23日,泰國代理總理普坦宣布,立即關閉第二軍區所轄全部邊境口岸,同時降低與柬埔寨的外交關系等級,召回駐柬大使,并驅逐柬方駐泰外交官。
面對泰國指控,柬方則反指地雷為戰爭遺留物,稱泰軍士兵擅自越境才會觸雷,為回應泰國的“過度反應”,柬埔寨外交部也宣布降級外交關系,并召回駐曼谷使館大部分人員。然而,這場外交風波持續不到24小時,槍聲就接踵而至。
7月24日清晨8時許,泰柬邊境的達蒙通寺東側傳來交火聲。泰軍稱柬軍率先在距其行動基地200米處開火,造成一名士兵受傷,隨后泰方動用F-16戰斗機摧毀了柬方兩處軍事設施;而柬方則反擊稱,泰軍先動手,柬軍是被迫自衛,并在戰斗中擊退泰軍,占領了達蒙寺與塔格貝寺區域,按照柬方說法,自己已經“贏下第一局”。
當天,柬方還發射BM-21火箭彈擊中泰國村莊,波及加油站和醫院,致使泰國9名平民死亡、14人受傷。泰軍隨即加強空襲力度,在多個戰術位置打擊柬方陣地。從現有情況來看,在戰術上柬軍確實打出了氣勢。根據柬方通報,已在關鍵地段擊退泰軍,占據局部地面主動權,同時,柬政府在輿論戰上先發制人,多次向聯合國提出交涉,占據道義制高點。
柬埔寨首相洪瑪奈親自致函安理會,指責泰方“侵略”,請求國際調停。外交上節奏快、動作多,整體反應快于泰國,分析來看,柬埔寨正在借助這場沖突,嘗試塑造自己作為受害者的國際形象。
但若深入分析,就會發現柬方“贏下第一局”的說法并不穩固。從軍事力量對比來看,泰國整體軍力遠強于柬埔寨——泰軍現役陸軍人數超過25萬,裝備有F-16戰機、主戰坦克與重型火炮;而柬軍總人數約12萬,多為輕裝步兵,重型武器極少,整體作戰能力有限。當前能堅持戰斗,更多是依靠對復雜地形的熟悉以及高層指揮反應快,但若進入長期對抗,后勁將明顯不足。
再說外交層面,雖然柬方起手快,但泰國仍在聯合國擁有廣泛人脈,且在經濟體量和國際話語權方面略占上風。柬埔寨試圖將問題上升到國際層面,但能否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國際支持,尚屬未知。
事實上,眼下泰國和柬埔寨的互相指責已在國際社會掀起波瀾。聯合國安理會應柬方請求召開緊急閉門會議,馬來西亞作為東盟輪值主席國也迅速表態,已與兩國領導人通話,呼吁雙方克制并重回談判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明確表示,呼吁雙方通過對話解決爭端,中方將繼續發揮建設性作用,推動局勢降溫。
觀察來看,后續泰柬爆發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并不大,一方面,雙方雖在邊境對峙,但也保持克制,尚未進入全面戰爭狀態。戰斗多集中在小范圍交火和空襲,屬于“有限沖突”范疇;另一方面,兩國目前都不具備發動全面戰爭的政治條件。泰國政局不穩,代理政府希望轉移矛盾,但無意深陷戰事;柬方雖然態度強硬,但經濟結構脆弱,不敢貿然與泰國全面開戰。況且兩國同屬東盟,東盟內部存在穩定機制,也不希望看到成員間爆發戰爭破壞區域穩定。
總體上看,這場沖突再次暴露出東南亞地區在領土主權問題上的脆弱性。即使在全球倡導和平的當下,歷史遺留問題一旦激化,仍有可能迅速演變為對峙。泰柬之間的恩怨情仇,不僅是兩國政府間的事,更是民族、歷史與現實利益交織下的復雜博弈。但無論如何,所有國家的共同目標應是:克制、對話、降溫,而不是火上澆油。沖突不應是解決問題的方式,和平協商才是通往未來的唯一通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