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的泰寧古城,人群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本文圖均為 泰寧縣融媒體中心提供
夜晚時分,伍華暉時常坐在古城院子里和朋友品茶。夜幕下的泰寧古城更顯魅力——尚書巷“晚茶一條街”燈火通明,擂茶館內茶香伴著山歌飄蕩,城隍廟戲臺前儺舞、橋燈輪番上演。
兩年前,在沿海城市工作了十年后,34歲的伍華暉選擇返回自己的家鄉——福建泰寧。在古城,他先開了一家私人影院,再拓展經營特色民宿,“現在古城人流量大,生意比預期好很多,有時還忙不過來。”
過去四年,泰寧古城吸引了200多位像伍華暉一樣的返鄉創業青年,新進駐餐飲、茶館、民宿客棧、私人影院、文化展示等特色主題館40余家。
泰寧古城是千年古城,而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由于古城年久失修、產權復雜、資金不足等原因,很多居民紛紛搬離。
2021年,泰寧決定以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為抓手,啟動古城修復之路,從而帶來了古城一系列的改變。
古城修復最難啃的“硬骨頭”,在于泰寧古城老宅復雜的產權關系。放眼全國,這也是各地在古城保護修復工作中經常會遇到的一大難題。
泰寧縣委書記張昌平向澎湃新聞介紹了泰寧古城的解決思路——“擱置爭議、保護為先,多元協同、活化共贏”。直面問題不回避,泰寧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上探索出了一條法治化、規范化、專業化的道路,陸續創新推出公益訴訟“四步工作法”、古城保護“四方聯動”房屋修繕機制、“公認民養”古建筑活化利用機制等,有效破解了古城保護和活化的多個難題。這些做法后來也被上級部門認可,作為典型經驗推廣。
短短幾年間,歷史建筑從破敗到生機、居民從離開到回歸,泰寧古城實現蝶變、煥發新生。古城既留住了肌理風貌與歷史印記的“形”,更傳承了優秀傳統文化的“神”,實現了保護與發展的良性循環。
泰寧古城地處縣城核心區,擁有明清古建筑40余幢,列入文物保護單位6處、文保點42個。
救還是不救?爭議聲中決定“自討苦吃”
泰寧,隸屬于福建省三明市,坐落于福建省西北部。過去,泰寧最被外界所熟知的是大金湖——一個擁有五塊“國家級牌子”的國家5A級旅游景區。
“除了大金湖,其實我們還有另外一個祖宗留下來的寶貝——泰寧古城,是不可再生的文化瑰寶。”泰寧縣政府黨組成員、二級調研員黎輝平對澎湃新聞說。
泰寧古城地處城市核心區,歷史上曾有“隔河兩狀元、一門四進士、一巷九舉人”的盛況。如今,古城還生活著5000多戶原住民,保存著尚書第、晝錦門等一大批歷史遺存和9口古井,較好保留明清時期的建筑風貌和街巷肌理。
然而,由于年久失修、資金不足等原因,古城核心區一度破敗不堪。“很長一段時間里,只有尚書街有些游客,其他街巷一到晚上就是一片昏暗。”黎輝平說。
2021年,張昌平到任泰寧縣委書記后不久就前往古城調研。看著古城斑駁的墻體,他陷入沉思。
古城救還是不救?當時,在泰寧的民間和政界都是極具爭議的話題。
2005年至2010年,泰寧曾進行第一次古城修復。而后來引進的民間資本投資方資金鏈斷裂,古城修復工作也按下了“暫停鍵”,還令古城內不少歷史建筑因債權糾紛被查封。
若再次重啟修復,勝算有幾成?大家心里都沒底。更有甚者直言:“經濟這么緊張,咱別自討苦吃了吧。”
古城巷子里,身著明代服飾的“打更人”敲響巡夜梆子。
張昌平對澎湃新聞直言,在推進古城修復的決策過程中,確實存在不少反對聲音。部分干部擔憂財政壓力,認為古城修復投入大、周期長,可能擠占民生領域資金;有群眾擔心修復會影響原有生活秩序,甚至面臨搬遷;還有商戶對業態調整持觀望態度,害怕經營受沖擊。此外,因歷史遺留問題,部分產權人對政府主導的修繕方案存在抵觸情緒,擔心利益受損。
“這是一個傷疤,也是一個極難解決的問題,很多人(遇到這個問題)都是繞道走。”張昌平最終下定決心,還是要救,“我們不能眼看著一座座歷史建筑倒下去,這可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再不救可真就沒了。”
為了多角度論證打消疑慮,泰寧組織縣四套班子成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赴江西撫州、龍巖長汀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考察,邀請專家實地論證,通過對比分析成功案例,闡明古城修復對文旅經濟、民生改善的長遠價值。
時任泰寧縣旅游管委會干部戴先安是前往長汀考察的一員。戴先安對澎湃新聞表示,當時要重啟古城修復,不同意的聲音很多,干部們信心也不足。縣領導帶隊去長汀考察,看著長汀古城對整個城市的帶動,他們堅定了信心。
“調研后,大家意識到古城的價值,逐漸達成了共識,就是要以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為抓手,做好古城保護。”同樣前往長汀調研的黎輝平說。
在調研的基礎上,泰寧先后召開20余次縣委常委會會議、專題工作會,決定舉全縣之力推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工作,明確“保護為先、活化共贏”的理念,將修復工作納入黨政目標考核,形成“一盤棋”推進格局。
黎輝平說,經過持續努力,反對聲音逐漸轉化為支持行動,泰寧社會各界從“要我參與”變為“我要參與”,逐漸形成全民護城的氛圍。
尚書第是泰寧古城的重要旅游景點,吸引著眾多游客前來參觀游覽。
直面產權問題,“擱置爭議,保護為先”
2021年啟動古城修復時,正是地方財政緊張之時。張昌平表示,他們堅持“多元籌措、精準投入”思路,構建本級財政、上級支持、社會投入的資金保障體系。
值得一提的是,泰寧推行“以獎代補”政策,投入獎補資金680萬元,引導村民自籌2000余萬元修繕歷史建筑54棟。此外,對部分閑置公房、商鋪采取“使用權置換、長期租賃”等方式,吸引社會力量參與修繕,既減輕財政壓力,又提升活化利用效率。通過多渠道籌資,全縣累計投入資金超3億元,保障了古城修復與活化利用的有序推進。
歷史建筑產權復雜和矛盾糾紛突出,這是各地名城保護面臨的突出難題。泰寧也不例外。
在張昌平看來,產權問題本質是利益平衡問題,“不能因糾紛擱置保護,也不能簡單靠行政手段強推,必須找到各方認可的解決辦法。”
負責項目的時任泰寧明城文旅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肖友和向澎湃新聞表示,古城老宅的產權關系復雜,許多大院產權分散到多戶人家,甚至一個院子有十幾本產權證。每次修繕都需要征得所有產權人的同意,工作量龐大且復雜,導致修繕工作難以整體推進。
例如,江家大院就因產權糾紛導致修繕工作難以推進,戶主之間意見不一,甚至有的戶主提出拆掉老宅建新房的要求。
分管該項工作的縣政府黨組成員、二級調研員黎輝平介紹,泰寧在古城保護初期采用房屋收儲方式解決產權問題,但收儲全部房屋需要一大筆資金投入,縣級財力難以支持。同時,統一收儲修繕容易造成“千戶一面”,古城煙火氣將大打折扣。
因此,泰寧決定放慢收儲腳步,堅持“非必要不收儲、與原住民共榮共生”的理念,只對街巷重要節點的房屋和歷史建筑進行收儲。然而,這并未完全解決產權問題。
“我們不強求政府擁有古建的所有權,只希望能對古建進行保護修復。對于共有產權房屋,積極探索以租代收、產權互換等模式進行保護修繕。”肖友和說。
為了解決過去名城保護多頭管理問題,泰寧成立了歷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員會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心,統籌公安、城管、文物等執法力量,確保泰寧名城保護工作“有專門機構管、有專業隊伍抓、有專職人員落實”。
針對債務糾紛導致的修繕難問題,泰寧建立政府、國企、法院、產權人(債權人)四方聯動機制。政府負責籌措資金,國企負責施工修繕,增值收益歸政府所有并按比例分成。這一機制分工明確、收益分成清晰,成功化解多起產權爭議,“解封”古建數十棟并完成修繕。
為促進各相關職能部門履職,泰寧古城還在全國率先成立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公益訴訟工作站,通過行政執法與檢察公益訴訟協作配合,建立“一站式受理、轉辦、處置、反饋”工作機制,解決產權糾紛、消防安全等問題17起。
公益訴訟保護點之一的“老虎際”村落,因年久失修面臨坍塌風險,泰寧縣檢察院通過及時發出檢察建議,督促相關部門與鄉鎮修復36棟建筑,還原了古村落風貌,該村2023年入選中國傳統村落。
截至2025年7月,泰寧已完成歷史建筑、傳統建筑修繕等130棟,修復古城巷道30余條、總長15公里,整治古城房屋立面10余萬平方米。同時,基本完成尚書巷、紅軍街歷史文化街區改造提升,古城核心區范圍由短短幾百米的尚書巷擴大到12.34公頃,2022年入選省級城市更新樣板工程。
政府帶頭撬動社會力量,從“活下來”到“火起來”
修繕后的泰寧古城,如何保護和發展?這又是一個當地必須面對的難題。
國內不少古城,建設起來后,出現了各類問題:有的過度商業化破壞了原有風貌和文化氛圍;一些古城在開發過程中將居民遷出,導致古城缺乏生活氣息和煙火氣;有的古城項目定位不準確、業態布局不合理,運營沒多久就無人問津變成了“鬼城”。
“要想古城有活力,首先要解決社會信心的問題,政府一定要先有動作。”張昌平說。經過多方調研,泰寧篩選出一批歷史建筑,由鄉鎮認領并對外招商租養,打造9個具有當地特色的主題館。
新橋鄉是最早進行“一鄉一品”嘗試的鄉鎮。新橋鄉黨委副書記鄒小晶向澎湃新聞介紹,2022年上半年,新橋鄉對嶺紅館進行了修繕和裝修,保留了建筑原有風貌,改造成了嶺紅酒體驗館。
嶺紅館內,新橋鄉黨委副書記鄒小晶介紹店中銷售的嶺下村米酒。
“新橋鄉自古有釀造米酒的傳統,嶺下村米酒口感獨特,但長期缺乏統一標準和品牌,難以形成規模效應。”鄒小晶說,為推動米酒走向市場,新橋鄉決定走品牌化、標準化之路,古城嶺紅館成為展示和推廣米酒文化的重要窗口。
嶺紅館修繕裝修好后,新橋鄉通過招商引資,引來了專業人士進行運營。酒館內售賣的米酒來自嶺下村的“一杯米酒”合作社,確保了米酒的品質和來源,每隔一段時間嶺紅館還返還部分收益給村里,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新橋鄉嶺紅館的紅火,給其他幾個鄉鎮都增添了信心。杉城鎮認領的鄒氏祖屋變身狀元文化展示館,上青鄉將古厝改造為游漿豆腐體驗館。
游客體驗當地非遺。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在“一鄉一品”主題館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社會資本也關注到古城。目前泰寧古城40余家主題館中,32家由社會資本運營,培育出私人影院、非遺工坊等多元業態,帶動200余名返鄉青年創業。形成了尚書街文旅消費街區、紅軍街紅色文化展示區、九舉巷“泰寧晚茶一條街”、進士巷“工藝美術大師一條街”等特色文旅街區,游客量較2020年增長70%。
泰寧古城的變化也獲得很多居民的認可。
位于進士巷深處的梁氏祖居內,有一家“梁氏拓印”工作室。業主梁臻手里忙活的拓印技術,是她家祖傳幾代的活計,被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每天都有游客來,也有本地居民來串門。老宅有了活力,我也樂在其中,希望能把梁氏拓印發揚光大。”梁臻對澎湃新聞說。
值得一提的是,九舉巷的張大叔、紅軍街陳家大院的陳阿姨等居民,原來都是古城的困難群眾,多次要求政府收儲房屋。后來,古城人氣越來越旺,他們就用自己的房子分別開了“糖葫蘆雜貨店”、腸粉店等商鋪,生意紅火,不僅沒有再來求助,還成為古城保護的宣傳員。
張昌平表示,下一步,泰寧古城將圍繞“申名攻堅、品質提升、活態傳承”三條主線,系統推進保護與發展,力爭將古城打造為“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活態遺產典范,為全國名城保護提供“泰寧經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