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沙縣文旅
閩山蒼蒼,閩水泱泱
在福建這片鐘靈毓秀的土地上
千年的煙火氣里升騰著不滅的味覺記憶
它們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欲的佳肴
更是凝結著先民智慧
承載著地域風情的文化瑰寶
圖源:人民網
今天
讓我們循著時光的脈絡
繼續走進舌尖上的非遺
感受那份深植于血脈的文化傳承
沙縣小吃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在民間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基礎,尤以品種繁多、風味獨特著稱。
圖源:綠都三明
沙縣小吃繼承了來自中原黃河流域的飲食文化傳統,蒸、煮、炸、烤、腌等各類技藝手法流傳至今,被稱為中華民族傳統飲食的“活化石”。同時,它又兼具閩南一帶的獨特飲食基因和客家的飲食文化風格,口味豐富而多變,清鮮淡甜與咸辣酸爽并存。
圖源:走著瞧旅行
中原的飲食文化隨著中原人民的多次南遷傳播到沙縣,使沙縣成為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匯集地,這是沙縣小吃聞名全國的主要原因之一。2021年5月24日,福建省三明市申報的沙縣小吃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圖源:走著瞧旅行
三明建寧的溪源明筍發源于建寧縣溪源鄉,始于宋朝,據記載有一千余年的歷史,一般采用木桶制作。2022年,福建省三明市建寧縣申報的“閩筍制作工藝”被列入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圖源:建寧縣融媒體中心
溪源明筍以肉質嫩、口感脆爽的毛竹鮮筍為原料,采用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藝加工制作而成,加工成品具有色澤光潔如黃金、筍干扁平、腦小節密、肉質嫩、漲性大、口感爽脆的獨特品質。
圖源:建寧縣農業農村局
溪源鄉地勢高峻,為建寧縣高寒山區,山多田少。這里四季分明,晝夜溫差較大,由于地形復雜,立體氣候及地區小氣候差異顯著,有利于毛竹筍的生長,為溪源明筍提供了品質優良的原料。
圖源:建寧縣融媒體中心
建寧通心白蓮又稱建蓮,出現于五代后梁龍德元年,當時,建寧當地蓮農就已開始栽培、制作建寧通心白蓮。建寧通心白蓮排在中國三大蓮子之首,成為歷代皇室貢品,又稱“貢蓮”,被譽為“蓮中上品”,已有上千年的種植歷史。
圖源:余劍光
建寧素有“蓮鄉”之稱,通心白蓮則是建寧的重要代表,它外觀粒大飽滿、圓潤潔白、色如凝脂,烹飪時輕煮即熟、久煮不散,湯色清香氣濃、細膩可口。
圖源:建寧縣融媒體中心
建寧白蓮的栽種、采收按季節進行,每年春分后栽種藕苗,七月下旬蓮子成熟,七至九月采收加工,到秋分采收結束。建寧通心白蓮加工工藝是純手工制作,工序環環相扣,包括采摘、脫粒、去殼、去膜、通心、清洗、烘烤、包裝。2009年,“建寧通心白蓮制作技藝”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圖源:余劍光
武夷山嵐谷境內良疇沃野,靜水流泉,是一處天然鵝場。每逢節慶,嵐谷必做必吃熏鵝,其獨特的制作工藝,形成了特有的熏鵝文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武夷山人。
圖源:人民網
嵐谷熏鵝的做法是把不肥不瘦的成鵝宰殺洗凈后,放鍋里清煮至七八分熟,撈起后瀝干水分,周身涂上辣椒粉、鹽巴等佐料。再用托盤把涂上佐料的鵝放在鍋里,鍋底預先放有糯米,用文火慢慢熏烤鵝肉至香味四溢即可。
圖源:人民網
嵐谷熏鵝不但肉質肥瘦適宜,而且有一股煙熏的松脂香味,吃起來辣勁十足,鵝皮金黃透亮,加上點點辣椒粉映襯,美觀且食之香辣醇厚。2022年,嵐谷熏鵝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圖源:人民網
建甌光餅是建甌當地特色小吃。根據史志典籍記載,建甌光餅是明代戚繼光抗倭部隊隨身攜帶的行軍干糧,人們為了紀念戚繼光,便稱其為光餅。建甌光餅以房村光餅為代表,因始終堅持沿用傳統木炭高爐燒制,故稱“高爐光餅”。
圖源:小紅書@一探天涯
建甌光餅的餅坯烤熟后,面向炭火的表面向外微凸,飽滿潤滑,呈古銅色,稱為“金面”;貼于爐壁的底面則平展、脆硬而不焦,稱為“鐵底”;介于表面和底面之間的外圈呈灰白色,稱為“銀邊”,其內層則松軟如海綿,稱為“棉花心”,故譽為“金面、銀邊、鐵底、棉花心”。
圖源:看見建甌
上乘的光餅出爐時,餅面金黃、色澤均勻而無焦痕,餅邊色白,餅底看似硬挺,咬之松脆。2017年,“建甌高爐光餅制作技藝”被列入福建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圖源:看見建甌
灌蛋是順昌非遺美食的一張名片,俗稱“銀包金”。在仁壽鎮仁壽村的除夕夜,灌蛋是一道不可缺少的團圓佳肴,近年更是成了當地宴席的一道名菜,承載著順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圖源:順昌縣融媒體中心
仁壽灌蛋的制作需要將精肉切細,剁成肉泥,取水泡香菇、紅菇,蔥花切細與肉泥混合一起,配上醬油、味精、精鹽、胡椒、料酒、淀粉調和,就成了肉餡,然后取出鴨蛋輕輕敲開,盛于小杯中,取三根香棒大小竹簽,循著蛋眼小心刺破,將肉餡一點一點地往蛋眼處塞入,視蛋眼的大小灌肉。
圖源:順昌縣文化館
灌好之后放入過年的湯鍋(即豬腿骨、雞、鴨等湯鍋)中用文火慢煮,少頃,蛋就浮出湯面,此時蛋白如花朵晶瑩,肉餡綻開,加上花菇、青蒜點綴,使人垂涎。
圖源:順昌縣文化館
漳平水仙茶作為烏龍茶類中唯一的緊壓茶,以其取材自然生態、制作工藝獨特、茶湯金黃透亮、茶香似桂如蘭的獨特品質聞名。2021年,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藝列入福建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藝在繼承了閩北、閩南烏龍茶傳統制作工藝的基礎上又有所創新。從“看天做青”到“看青做茶”,這些由茶農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貫穿著每一道工序。
圖源:黃振明
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藝吸收了閩北、閩南烏龍茶的優點,對于研究我國茶葉制作工藝及茶文化的交流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水仙茶已成為當地經濟支柱產業和致富產業,水仙茶技藝傳承惠及近5萬村民。
圖源:南洋鎮人民政府
龍巖市連城縣有300多年加工紅心地瓜干的歷史,擁有“世界地瓜之都”“中國紅心地瓜干之鄉”等美譽。2009年5月,連城地瓜干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圖源:文旅龍巖
連城地瓜干顏色黃中透紅,呈現固有的鮮艷橘紅色,色澤和品質保持天然,味道清香甜美,質地柔軟細膩耐嚼,有很好的韌性,口感極佳;經久耐儲,長時間儲存后,仍保持原有的色香味;富含膳食纖維、賴氨酸、粗蛋白、胡蘿卜素、維生素等多種營養成分,可當茶點、零食、酒席等佐菜。
圖源:閩西日報
如今,連城全縣地瓜常年種植面積達10萬畝,地瓜制品加工企業54家,其中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1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9家、市級龍頭企業20家,產品內銷全國600多個城市,外銷東南亞、歐美、港澳臺等國家和地區,市場占有率達80%以上。
圖源:余長青
長汀縣古稱“汀州”,位于閩贛交界,是客家人聚居的第一座府治城市,被譽為“世界客家首府”。據《汀州府志》記載,長汀豆腐干始于唐朝開元年間,由客家先民研制開發,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口感風味多樣,被贊為“閩西八大干”之首。
圖源:文旅龍巖
長汀豆腐干是以本地優質大豆為主要原料,加上十幾種香料、藥材,科學配制而成,經過傳統方法加工,切成塊后加入適量的甘草、大茴香、小茴香、肉桂、公丁、桂皮、香蘇、白糖、食鹽和醬油等調料。煮熟后晾干,就成了口感清香、色澤咖啡的豆腐干。
圖源:南昌鐵路
長汀豆腐干口感柔韌,味道鮮美,咸甜適口,風味獨特。2021年,長汀客家豆腐干制作技藝被評為福建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圖源:文旅龍巖
一箸一味,皆是時光的饋贈
一飲一啄,俱是文化的回響
福建的非遺美食
是歷史長河中沉淀的珍珠
閃耀著獨特的光芒
訴說著山海交融的故事
福建省旅游發展集團
fjlygroup
暢游八閩平臺
cybmflxx
廈門文旅
漳州文旅
綠都三明
大武夷文旅
tmp_1258234832
平潭文旅
pingtandao61
四時福建
ssfj2023
轉載請標注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