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記者 秦海峰
“真是要感謝南昌大學的設計團隊,既保護了老房子,又保留了我的餐館,讓我的生意蒸蒸日上。”
近日,在江西樂安流坑古村經營餐館的董國平一邊招呼客人,一邊向記者介紹特色菜肴,在談到古村改造前后的變化時,他感慨萬千。
樂安縣流坑古村位于撫州西南部,青山綠水環繞,現有明清古建筑260處,被譽為“中國古代村落活化石”的文化瑰寶,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等多項國家級榮譽。
“當時村莊規模雖大,但基礎設施和建設水平都相當落后。”南昌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副教授李名飛回憶。
隨著時代變遷,古村也陷入了保護與發展的兩難困境:斑駁的磚墻與現代雜亂的建筑相互交織,讓古村落一度黯然失色。
面對古村保護與發展的困境,李名飛團隊制定了“三步走”改造方案,將建筑保護與當地實際需求完美結合。董國平就是受益者之一。
“起初我在古村老戲臺旁邊搭了個簡易包房,雖然生意不錯,但是,多少有些破壞古村風貌。”董國平回憶道。
在改造過程中,李名飛團隊沒有一拆了之,而是幫董國平在臨湖的老平臺上精心設計了一個網紅觀景餐臺。既完美保留了古村原有的建筑風貌,又為餐廳帶來了意想不到的人氣。
“現在這些觀景餐臺成了網紅打卡點,游客都搶著預訂,生意比改造前好了幾十倍!”董國平說。
根據李名飛團隊的三步走方案,一期工程重點突破基礎設施短板,完成全村污水管網鋪設和整體人居環境整治;二期工程著重提升景觀品質,圍繞龍湖沿岸及進村核心區域打造特色景觀帶;三期工程則結合引入的麗江專業文旅運營團隊,采用“運營前置”的創新模式,將旅游開發與古村保護有機融合,共同規劃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業態。
流坑古村保護與活化并行不悖。謝瑞軒攝
如今的流坑古村,住宅、祠堂、書院、戲臺、牌坊、樓閣、廟宇等完美融合,展現出不同形態的美。青磚灰瓦,昂墻翹宇,長街深巷,縱橫交錯。每一處轉身,都如同一幅畫在眼前展開。
流坑古村的成功,在于其并沒有簡單地將古村落“封閉”起來,而是積極探索古村落保護與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之路。
“流坑古村是古村落保護與文旅融合發展的一個成功樣本。它證明了,只要科學規劃、合理開發,古村落保護與文旅產業完全可以實現共贏。”李名飛表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